顾炜:“中国—中亚精神”的现实意义及其多重影响

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6月在阿斯塔纳召开,六国元首一致决定弘扬“中国—中亚精神”,坚持永久睦邻友好,携手推动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国—中亚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必将发挥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以“相互性”为基,推动中国—中亚合作

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部分国家发起关税战、贸易战,试图单方面终止合作,使人类回到各自为战的丛林中。中国与中亚国家在长期的合作实践中探索出“中国—中亚精神”,有利于共同应对当前严峻形势的挑战。“中国—中亚精神”秉持“互尊、互信、互利、互助”的八字方针,以“互”字为基准,强调相互性。尊重是各国相互给予的,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信任是各国彼此信赖,相信对方不会做出损害彼此核心利益的事情;利益不是“你无我有”或者“你有我无”的零和游戏,而是“做大蛋糕”、兼顾兼得,各国皆有所得;帮助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任何国家遇到困难都会得到其他国家的鼎力支持。以相互性为基础、基准和基石,中国与中亚国家积极开展合作,成为好邻居、好伙伴、好兄弟,将推动中国—中亚合作持续发展。

以“共同现代化”为目标,实现高质量发展

资源禀赋的不同导致各国的发展存在差异。部分占据优势的先发国家试图不断扩大发展差距,将后发国家固定在欠发达和边缘位置上,以一己私利阻碍别国的现代化进程。这与“中国—中亚精神”是相悖的。中国与中亚国家同属“全球南方”国家,面临着不同的国情和发展任务,虽然发展基础和道路选择存在差别,但追求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是相同的。因此,“共同现代化”是中国—中亚合作的发展目标,命运与共意味着中国与中亚国家要追求共同富裕、共享现代化经验与成果,不让任何一个国家掉队。中国与中亚国家签署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行动计划,将2025年、2026年定为“中国—中亚合作高质量发展年”,正是着眼于促进共同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共生、共商、共建、共济、共享、共赢,既是中国—中亚合作实现高质量现代化的目标,也是衡量合作效果的标准。“中国—中亚精神”将引领各国共同实现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

以“制度”为依托,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部分国家实施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损害国际规范,破坏国际规则,导致原有的国际制度难以持续运行,全球发展面临治理效率低下、“开倒车”的危机。中国—中亚合作始终重视制度建设,在多领域建立起13个部长级会晤机制,以各层级工作组的方式落实合作共识。中国—中亚机制秘书处全面运行,开展工作,秘书长履职。中国—中亚机制“发展快、合作实、成果多”,其四梁八柱已基本成型。在元首引领和政府推动下,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搭建了论坛、委员会、之友小组、合作中心等制度化交流平台。“中国—中亚精神”以制度建设为依托,强调大家商量着办事,协商一致作决策,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与部分国家的“小院高墙”“盟伴体系”相区别,中国与中亚国家持续开展多元、开放的多边合作,积极推动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

以“精神”为引领,维护地区和国际秩序

近年来,大国激烈竞争和逆全球化趋势不断蔓延,保守主义、极端主义等思潮泛起,全球生产链、供应链受到冲击,多重风险叠加使国际秩序的稳定面临诸多挑战。“中国—中亚精神”强调休戚与共,各国合力应对各类风险,共同维护地区安全稳定。中国与中亚国家以“中国—中亚精神”为引领、以理念凝聚意愿,签署永久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共同致力于世代友好。在维护好地区秩序的同时,中国与中亚国家坚定维护联合国的核心关键作用,在联合国等多边框架内开展对话与合作;在世界贸易组织等多边贸易框架内讨论发展议题,支持全球供应链的开放、稳定和多元化;以制度为平台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携手捍卫国际公平正义,反对强权政治、单边主义和霸凌行径。在国际秩序愿景上,中国与中亚国家积极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中国—中亚精神”将引领中国—中亚合作,为世界和平发展注入更多的稳定性、确定性和持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