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所与吉林大学东北亚学院、《东北亚论坛》编辑部联合主办“亚太安全与经济形势”学术研讨会

11月18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和吉林大学东北亚学院、《东北亚论坛》编辑部联合主办,国际问题研究所东亚研究室承办的“亚太安全与经济形势”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

开幕式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刘阿明研究员主持。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王健研究员和吉林大学东北亚学院暨东北亚研究院院长吴昊教授分别致辞。王健介绍了国际所的历史沿革、组织架构、科研工作和东北亚研究情况,表示吉林大学是东北亚研究的重要机构,希望双方今后加强沟通往来,建立起良好的学术合作关系。吴昊介绍了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的历史渊源、机构设置,以及相关的学科建设情况,期待双方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能够为东北亚研究提供更多智慧。双方还围绕区域国别研究、东北亚议题、中日韩关系等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进行了广泛探讨。

议题一“亚太安全与合作”由国际所东亚研究室执行主任吴泽林副研究员主持。国际所东亚研究室执行副主任束必铨博士分析了当前日本政党政治的变化及其影响,认为执政党与在野党的关系从“协调提案型”向“对决批判型”过渡,执政党政策背离民意及政党功能的弱化,使日本的外交安保政策缺乏务实性。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巴殿君教授认为,东北亚区域秩序呈现出从“经济的东北亚”向“安全的东北亚”过渡的态势,应该从外部、内部、军事制衡三个方面应对东北亚区域合作与和平秩序构建的机遇与挑战。国际所王梦雪博士提出,“印太”作为美国对华发起战略竞争的主要区域,除了重视中美两个大国的政策行为之外,还有必要对以日本为代表的影响力相对次级的中等强国予以关注,并从实证角度论证了“印太”合作网络中的外围国家节点以及重点国家间的弱连接关系对于“印太”区域合作格局具有显著的影响。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副教授王箫轲认为,冷战后继续保留的美韩延伸威慑机制与北约的核共享机制存在明显不同,美韩双方对该机制的功能需求也存在显著差异,机制的演进趋势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国际所赵懿黑博士从现状与动态、战略动因、实施动态等角度分析了美国一体化威慑战略对亚太秩序的影响,认为该战略会加剧区域技术军备竞争,引发区域秩序对立,威胁亚太地区的安全稳定。吉林大学东北亚学院景璟博士认为,当前东北亚区域合作及互动模式呈现出“竞争性共存、合作性对抗”的新特征,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区域、依托于区域,资源分布和地缘条件决定了中国要坚持东亚优先的合作模式。

议题二“亚太产业链重塑与合作”由《东北亚论坛》编辑部主任孟祥臣主持。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教授杨东亮指出,美国对中国执行单边贸易保护政策,并不能实现美国的“再工业化”目标。中日韩产业链互补性强,三国应摈弃经济民族主义的零和思维,深化国际产业链合作。吴泽林认为,随着中国汽车电池企业的快速发展及全球动力电池企业加速在全球投资设厂,全球产能在未来几年将快速满足市场需求,进入存量竞争时代。具有竞争优势的中韩日三国在技术研发上正竞相加大投入,在全球市场的竞争或更加激烈。吉林大学东北亚学院副教授玄春姬提出,目前韩国半导体出口高度依赖中国,美韩芯片政策可能牵制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中韩可从人才联合培养、技术共同研发和减少政策不确定性等方面加强半导体产业合作。国际所张群博士分析认为,应该从改善国际合作环境、对接经济发展需求和夯实民意基础三个方面,在RCEP框架下推动东亚各国的跨境产业合作,助推东亚区域市场与供应链的整合。吉林大学东北亚学院金慧贞博士表示,隐形壁垒使亚太国家数字贸易成本增加,阻碍了规模经济优势和产业链深度合作,造成数字治理鸿沟,各国应从加强数字产业韧性建设、凝聚数字共识、推动要素合作等方面,共同推动亚太数字经济增长。

闭幕式上,国际所副所长刘阿明研究员和《东北亚论坛》编辑部副主编、编审许佳表示,双方的研究议题契合,选题具有价值,涉及内容丰富,本次学术研讨会富有成效,应继续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提升东北亚研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