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互尊、互信、互利、互助,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现代化”的“中国—中亚精神”。这一精神是对中国—中亚合作成功经验的高度概括。中国以实际行动弘扬“中国—中亚精神”,为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合作与发展指明方向,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典范力量。
“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体现了中国与中亚国家对文明多样性与自主发展道路的尊重
中国始终倡导文明多样共存,主张文明平等互尊,推动文明相互包容,倡导每个民族在文明平等的基础上交流互鉴,摒弃“文明优越论”和“西方制度输出”。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交往史逾两千年,撒马尔罕、布哈拉、梅尔夫等中亚古城都是中国与中亚国家文明互鉴、共同繁荣的历史见证。
中国始终尊重中亚国家独特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路径,尊重中亚各国自主选择发展道路,并积极推动中亚地区和平解决边界问题,以“和而不同”的理念与中亚国家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深化务实合作。“中国—中亚精神”凝聚了双方两千多年的交往史和当下合作发展经验的精髓,反映了中国与中亚各国人民对互相尊重、和平发展的共同期待。
“坚持深化互信、同声相应”,体现了中国与中亚国家高度的政治互信与相互支持
中国与中亚五国高层交往频繁,与所有中亚国家都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不断强化战略沟通和政策协调,政治互信持续加深。近年来,双方合作从临时性安排转为常态化机制。在当前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下,中国与中亚国家坚守正义,在涉及主权、独立、民族尊严、长远发展等核心利益问题上,始终给予彼此明确、有力的支持,维护彼此的正当权益和战略利益。中亚五国始终坚定支持一个中国原则,支持中方在涉台、涉疆等核心利益问题上的立场;中国始终坚决支持中亚国家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反对以任何形式和借口干涉中亚国家内政。
“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体现了中国与中亚国家发展合作的本质特征
中国在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基础上,将自身发展转化为区域公共产品,体现了惠及周边的负责任大国形象。2024年,中国与中亚国家贸易额达到948亿美元,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不断上升,数字贸易、绿色贸易等新领域的合作为双边经贸关系注入活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中亚地区一体化注入强劲动力,中吉乌铁路项目的推进、中欧班列的发展使中亚成为连接东西方的重要枢纽。阿拉木图光伏电站、杜尚别热电厂等项目为中亚地区提供了能源保障和绿色发展路径,使新能源领域的合作成为中国与中亚国家经贸合作新的增长点。
“坚持守望相助、同舟共济”,体现了中国与中亚国家应对危机的共同体意识
双方合力应对各类风险挑战,共同维护地区安全稳定,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安全合作在复杂的国际和地区形势中发挥着稳定器作用。在应对“三股势力”、跨境贩毒、有组织犯罪等安全威胁时,中国成为中亚国家抵御“三股势力”渗透的坚强后盾,中亚国家成为中国维护西部安全稳定的重要屏障。在应对水资源危机、气候变化、公共卫生事件、数据安全等非传统安全挑战时,中国与中亚国家相互伸出援手,分享彼此经验,提供物资援助、技术支持等有力保障。
“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现代化”,体现了中国与中亚国家推动可持续发展、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现代化方案的承诺
中国与中亚国家同为发展中国家,是现代化道路上的同行者。中亚国家正在探索自身的现代化模式。近年来,中国不断推广高质量发展模式,为中亚国家提供了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发展、消除贫困等方面的可借鉴经验。中国把自身发展与周边国家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致力于推动和谐共生、互鉴共享的共同现代化。
“中国—中亚精神”的本质是以互尊奠基、以互信护航、以互利驱动、以互助托底、以高质量发展定向。中国和中亚国家以实际行动弘扬“中国—中亚精神”,为中国—中亚合作关系的未来发展注入稳定性,更为“全球南方”国家参与全球治理和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