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国际所欧洲研究室在我院国际合作处的资助下,举行“国际变局下中欧关系的机遇与挑战”研讨会。研讨会以线下和线上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举行。
国际所欧洲研究室执行副主任戴轶尘致开幕辞。她认为,在当前的国际秩序深刻变迁之下,第三方因素对中欧关系的影响日益上升,其中美国的影响尤为显著。欧盟为应对大国竞争,正力图从规范性力量向地缘政治力量转型,并日益担忧多极化对国际秩序带来的挑战,而中国则始终将欧洲视为推动多极化的积极力量。中欧双方有待通过峰会外交弥合战略定位落差。
国际所欧洲室彭枭副研究员主持了第一节有关“特朗普第二任期对中欧关系的影响”的讨论。
德国阿登纳基金会上海办事处庄呈展研究员从欧盟的战略自主与当前面临的内外挑战、欧盟内部在俄乌冲突上的两种路径争论,以及中欧关系的空间与困境三方面探讨了国际变局下的欧洲政治经济格局、欧盟战略自主的理想与现实,以及中欧关系的前景。
巴黎政治学院讲师克拉迪亚·阿斯特里塔(Claudia Astarita)对比了中国对欧盟的战略期待和欧盟对中欧关系的优先关切。她强调,欧盟受到其价值观、决策制度、中美欧博弈格局和“战略自主”处于初级阶段等因素的影响,欧洲各国在对华认知、优先事项和利益诉求上存在显著差异。欧盟应借助本次峰会的契机努力形成基本的对华政策共识。
国际所欧洲室严骁骁博士认为,中欧贸易议题政治化源于欧盟内部分歧、对华认知滞后及美国牵制。欧洲应摆脱冷战思维,基于自身利益独立制定对华政策,减少被动跟随美国,借防务一体化提升战略自主,以维护中欧合作的基本面。
阿尔巴尼亚国际问题研究所执行所长阿尔巴·切拉指出,随着西巴尔干六国寻求加入欧盟,中国同西巴尔干六国的关系将成为中欧关系的一个重要维度。欧盟的条件性将对六国产生显著且深远的影响,中国需要不断校准和调整政策,与六国共同界定出更具潜力的合作领域。
德国阿登纳基金会庄呈展研究员主持了第二节有关“中欧合作的核心议题及其展望”的讨论。
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亚洲中心研究员约翰·西曼(John Seaman)认为,国际格局的变动使中欧贸易、技术合作同安全议题的交织更加复杂。但这也为中欧之间达成更广泛共识提供了契机,双方应开展结构性对话,平衡开放与经济安全。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姜云飞博士从当前特朗普政府的“关税威胁”出发,介绍了晚近五年间中欧贸易的变迁。提出中欧双方一方面应共同致力于双边贸易纠纷如中国电动车出口欧洲问题的谈判解决;另一方面也应通过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以及为扩大双边贸易提供更完善的政策支持,从而推进中欧贸易的可持续增长。
欧洲科学与艺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马雷克·胡贝克(Marek Hrubec)认为,当前欧盟内部对华分歧凸显:欧盟对外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对华表态强硬,但她在欧洲的代表性有限,匈牙利、斯洛伐克等成员国希望与中国开展更深入的合作。欧盟恢复并提升战略自主有助于中欧峰会取得平衡和务实的进展,欧盟应制定一套合作且务实的对华政策,并加强对外代表性。
国际所欧洲室胡丽燕博士指出,当前中东欧国家对华态度日益分化。波兰、捷克、立陶宛等“北约派”国家将中国视为战略对手,匈牙利和塞尔维亚作为“务实派”致力于深化同中国的合作,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克罗地亚等国家作为“中间派”则以谨慎开放的态度开展对华合作。对此中国应以绿色数字合作、本地化投资、人文交流重建信任,避免被贴“威胁”标签,助力中欧关系再平衡。
在评议和讨论环节,与会的中欧学者还围绕共同关注的中欧电动车谈判、中欧经贸议题政治化、中欧峰会的前景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国际所欧洲副研究员彭枭在会议总结中指出,中国始终将中欧关系视为外交政策的基石,强调双方应超越冷战思维,作为“全球稳定之锚”加强合作,尽管存在分歧,但无根本冲突,且在绿色经济、数字技术等领域合作潜力巨大。在特朗普政府全面加征关税的背景下,中欧出现关系重塑窗口,即将举行的峰会虽无法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但为确立未来的合作原则提供了关键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