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所与上海市区域国别学会共同主办“区域国别研究视野下的‘一带一路’建设”学术研讨会

1021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上海市区域国别学会主办的区域国别研究视野下的一带一路建设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社科院举行。

会议开幕式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处处长程福财研究员主持。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权衡在书面致辞中表达了对会议成功举办的祝贺,并希望借此机会进一步推动上海和上海社会科学院的区域国别研究,有助于上海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上海市区域国别学会会长、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区域国别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姜锋在致辞中表示,上海市区域国别学会今后将进一步发挥学术共同体的作用,与上海各区域国别机构一起努力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加强相关人才和队伍建设,更好发挥决策咨询功能。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王健研究员主持了大会主旨演讲。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咨询委员会主任杨洁勉研究员,上海市区域国别学会会长姜锋研究员,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区域国别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翟崑教授分别发表主旨演讲。                            

杨洁勉研究员在演讲中指出,“一带一路”已经走过了十年,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区域国别学也已经被列为一级学科,可以在未来的“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在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区域国别研究重点要放在实用性、延伸性、综合性和理论性方面,要进行统筹规划和合理分工。同时,要重视话语体系建设和国际传播工作,特别是要加强战略思维和培养战略人才。                                           

姜锋研究员认为,未来区域国别学的发展有两个具体任务,一是要建立一个自主的区域国别知识体系。这是一个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体系,要通过文本学习和田野调查来构建,并服务于国家发展、对外战略和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二是要使国内民众有一种全球视野。随着中国成为一个世界大国,广大民众需要有一个大国公民的素养。对于区域国别研究来说,这两个方面功能都需要兼顾,一是为国家服务,二是促进社会进步。

翟崑教授在演讲中指出,“一带一路”建设催生了区域国别学,因此探讨区域国别学和“一带一路”的关系至为重要。具体来说,“一带一路”的支撑学科是区域国别学。“一带一路”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这个重要实践需要学科支撑。这至少体现在多个方面,比如顶层设计的调整、战略框架的完善、政策体系的对接、项目模式的改造、资金支持的重混、风险管理的创新、智力支持的巩固、整体方案的创新等。

本次会议第一议程主题为“中国特色区域国别研究的理论探索”,由国际所副所长刘阿明研究员主持。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杨成教授、亚洲大洋洲地区拉丁美洲研究理事会主席兼上海大学特聘教授江时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郭长刚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余南平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国际公共与事务学院郑华教授、《国际关系研究》编辑部主任傅勇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叶成城副研究员等围绕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学理论构建、区域国别学学科体系建设、学术期刊与区域国别学等内容进行了发言和讨论。

会议第二议程主题为“区域国别研究如何服务‘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由国际所副所长王震研究员主持。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李开盛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上海世界史学会会长沐涛、复旦大学教授兼上海欧洲学会会长丁纯、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刘中民研究员、中国 - 上合组织国际司法交流合作培训基地欧亚研究所所长李新研究员、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助理林民旺研究员等围绕区域国别学中的智库实践与学术创新,区域国别视野下的中东、欧洲、南亚研究等重要议题进行了发言和讨论。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王健研究员作会议总结。他指出,区域国别学更多强调用学科交叉和交叉学科的方法推进对区域国别研究的深化,中国区域国别学要逐渐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区域国别研究要加强协同创新,高校、研究院所、涉外政府机构、企业、专业服务机构等要密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