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汇率是以一种货币衡量另一种货币的价格,作为一个连接国内和国外经济系统的变量,其运行并不只是一种结果,更是一种原因。汇率政策本身就赋予了汇率这一经济问题浓厚的政治内涵,而汇率政策的制定就更是凸显利益分配的过程。就战后美国汇率政策的演进来看,这一特点就非常明显。美国汇率政策的发展史,不仅可以表现为美国汇率外交的发展史,更表现为美国国家利益的建构史。
本书在紧抓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体系及体系转型期三个阶段美国汇率政策核心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因素+机制”的解释框架,从中分析战后美国汇率政策制定的政治经济逻辑,并试图对未来美国汇率政策的走向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预判和分析。
作者简介
马萧萧,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助理研究员。201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国国际经济政策、美国科技人才政策。主持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在《现代国际关系》《美国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本书框架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 汇率政策的概念分析
第二节 决策部门与利益协调
第三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汇率政策的演进
第四节 美国汇率政策变化的本质与原因
小结
第一节 战后美国汇率政策的政策目标演进
第二节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国汇率政策制定的核心机制
第三节 牙买加体系下美国汇率政策制定的核心机制
第四节 牙买加体系下美国历届汇率政策分布
小结
第一节 艾森豪威尔政府继承的制度遗产
第二节 艾森豪威尔政府面临的外部冲击
第三节 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内部博弈
第四节 政府与市场的互动
小结
第一节”理论演进与文献综述
第二节 卡特政府面对的制度遗产
第三节 外部冲击、内部博弈、政府与市场的互动
第四节 卡特政府汇率政策进程简述
小结
第一节,老布什政府的制度遗产
第二节 美元汇率的外部冲击
第三节 克林顿政府内部博弈分析
第四节 政府与市场的互动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