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解放日报》,2024年6月11日
作者:张严峻,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所助理研究员
作为国际文化大都市,上海积淀了大量历史细节、凝聚了多元的文化基因、形成了丰富的发展素材,是世界了解中国、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新形势下,增强全球叙事能力,讲好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故事,是构建全球叙事体系需深入探索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第一,系统梳理与充分挖掘上海叙事资源。
系统梳理上海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从城市记忆、人民记忆、中华记忆三个维度构建上海城市历史叙事记忆场。例如,上海文旅部门推出的“海派城市考古”,借鉴传统考古范畴“价值发现”功能,既是公众参与平台,也是资源挖掘渠道与城市叙事推广品牌。
充分探索上海城市叙事资源的多元性与多样性,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横向维度进行深度挖掘。例如,《永不消逝的电波》《战上海》等生动体现了集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于一体的上海艺术叙事。
第二,推进与国内外叙事资源整合融合。
以文化地标、重要节庆等为核心,打造全球叙事、国家叙事、上海叙事、区域叙事序列。比如,以进博会、上合组织、“一带一路”重要城市节点为核心推动全球叙事,以自贸区、科创中心建设等推动国家叙事,以石库门、咖啡文化节等推动上海叙事,以广富林文化遗址、佘山森林旅游节等推动区域叙事。
同时,从对内、对外两个维度推动形成多元化的城市叙事资源分布体系。对内维度,可加快推动上海与长三角、长江经济带之间复合型叙事资源的整合融合。例如,上海博物馆推出“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为长三角一体化实践提供远古例证。对外维度,可加快推进上海与友好城市(区)叙事资源的交流互动。例如,上海博物馆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推进全面合作,与斯里兰卡组建联合考古队进行勘探发掘,为海上丝绸之路提供重要实证。
第三,激发“上海文化”品牌活力。
坚持传承弘扬红色基因、海派城市文脉、江南文化肌理,打造更多历史传承与时代潮流融合共生、国际风范与东方神韵相得益彰的图景。对于“上海文化”品牌的理解,应当走出认识误区。例如,“海派文化”不能简单理解为中西融合或“时尚”“洋派”,而应大力弘扬以开放、创新、包容为核心的文化品质。
“上海文化”品牌的打造,还应依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以更开放的政策、更优质的服务、更活跃的市场推动文化资源要素转化。例如,用“艺术赋能”带动全城联动,确立全球文物艺术品交易的“上海时间”;打造“大博物馆计划”“大美术馆计划”,让博物馆、美术馆与人民、与城市产生良性互动。
在此基础上,有必要进一步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例如,以创造IP为抓手,开发上海的原创性主题、故事和形式,突出人文感知、景观审美与历史记忆的互动联动;以重大文化地标设施构建“最炫天际线”,并逐步向外推进到老城厢、新地界,呈现更多元化的城市记忆与上海风情。
第四,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在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过程中,应注重打造融通中外的叙事议题。议题设置既要体现中国主张,又能体现中国价值与全人类价值的共通性。
同时,有必要打造一支懂传播、擅叙事的国际传播人才队伍,并鼓励善于表达的Z世代主动讲好上海特色、上海故事,向世界呈现现代化发展新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