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国际关系研究》编辑部主办,上海国际关系学会学术指导的第十五届全球问题研究青年论坛在上海社会科学院成功举办。开幕式由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青年学术交流中心主任叶成城副研究员主持。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王健研究员致开幕辞。王健表示,全球问题研究青年论坛举办十五届以来,影响力不断提升,已经成为国际关系领域青年学者交流的全国性平台。在中美战略竞争不断加剧、地区冲突形势日益严峻、国际格局动荡中调整的背景下,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王健鼓励青年学者深入探索前沿议题,为国家发展进步与国际交流合作提供创造性思路。
本届论坛的主题为“技术革命、国家发展与大国地缘战略的演进”。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海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研究机构共50余名专家和青年学者参与发言和讨论。
第一节主题为“地缘政治与大国战略”,由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戴轶尘主持。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苏若林详细分析了技术与冲突的关联,特别阐述了当前的人工智能技术对国际冲突管控的机遇与挑战。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秦立志从战略环境的确定性因素入手,分析了大国因应崛起困境的地缘政治机理。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陈永基于生态位视角,论述了大国崛起中海权竞争的模式与策略。上海大学文学院博士后陈剑以17世纪英荷渔业竞争为案例,提出了对海权竞争与地缘博弈的新认识。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黄琪轩教授与《学术月刊》资深编辑王胜强对上述发言进行点评。
第二节主题为“地缘政治与中美关系”,由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柯静主持。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庞琴以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式,对中美战略竞争中的摇摆国家进行研究。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教授王浩指出,在大国地缘竞争的格局下,美国对外战略转型存在“有原则的现实主义”和“灵活务实的现实主义”两条路径。上海社科院新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震宇探讨了美国议员特定涉华议题的行为模式,指出其选择与兑现的逻辑。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雅博士后吴限从企业结构性权力差异的维度入手,机制性地揭示中美中间品贸易的趋势动态。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刘阿明研究员与《现代国际关系》编辑部副主任王锦对上述发言进行点评。
第三节主题为“地缘政治与国家建设”,由《社会科学》杂志编辑卜熙晨主持。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于京东在梳理公共领域演进脉络的基础上,提出对数字变革与全球治理的新思考。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黄振乾指出,持续数百年的奴隶贸易对非洲国家的建构造成重要影响,并分析主要变量关系及因果机制问题。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宋亦明探讨了经典的“资源诅咒”问题,以石油生产成本为切入,揭示国家民主转型的矛盾。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周嘉希以路径依赖的视角,探讨了非洲之角四国的族群冲突与国家建构之间的关系。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编辑王中原与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聘教授、社会治理研究院副院长、《Journal of Chinese Governance》编辑部主任沈永东对上述发言进行点评。
第四节主题为“地缘政治、全球治理与国际合作”,由《国际关系研究》杂志编辑龙菲主持。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余博闻指出,在政治和经济两个维度,气候危机的深化使西方越发采取对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构成挑战的政策。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陈玮以商业大飞机为例,从技术成长与市场竞争角度探讨了国家战略产业发展的成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陈兆源以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视角,分析了地缘竞争背景下国际发展知识生产中的基础设施投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张倩雨指出,大国竞争背景下,科技创新领域存在制约进一步发展的“双重阻力”,应在政策层面予以充分关注。《探索与争鸣》编辑部主任杜运泉与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孙伊然对上述发言进行点评。
最后,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国际关系研究》主编余建华对本届论坛进行了总结。余建华表示,“以文会友”是全球问题研究青年论坛举办十五届以来的唯一宗旨,青年专家在此分享学术发现与学术感想,在交流中共同成长进步。余建华寄望青年学者坚持守正创新的理念,坚守经世致用、匡济天下的社会责任感,为“大国之学”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