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所举办“地区冲突中的欧洲外交与中欧关系”学术研讨会

5月13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和上海欧洲学会主办、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欧洲研究室承办的“地区冲突中的欧洲外交与中欧关系”学术研讨会在国际所会议室举行。

开幕式由上海社科院国际所欧洲研究室执行副主任戴轶尘主持。上海欧洲学会会长、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丁纯做开幕致辞。他指出,俄乌冲突与巴以冲突两场危机深刻改变了国际格局,导致欧盟内外环境发生剧烈变化,安全议题的重要性提升,多领域“泛安全化”给中欧关系带来挑战。欧洲与盟友加强密切协调的同时,还积极争取“全球南方”国家,以便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第一节主题为“地区冲突对欧洲外交的冲击与挑战”,由上海欧洲学会监事、华东理工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杨逢珉主持。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军认为,由于地缘、历史、文化等因素复杂交织,俄欧关系不会彻底中断,双方会随着合适的契机到来而重新接触。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中心主张迎红解析了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的“欧洲民众对乌克兰危机的基本态度”的最新民调,指出欧洲民众的战争疲劳症日趋加重、分歧日趋显著。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欧中亚学院毕洪业研究员表示,围绕“纳卡问题”,域外势力积极介入外高加索,地区权力格局出现明显分化重组。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发展合作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姜璐指出,欧盟对非洲政策服从于自身经济复苏及与大国展开竞争的需要,其规模巨大的投资及多元合作模式值得关注。上海社科院国际所欧洲研究室执行副主任戴轶尘认为,巴以问题使欧洲出现自上而下的“三重撕裂”,在维护周边稳定上借重中国的需求上升。

第二节主题为“欧洲外交的转型及成效”,由上海社会科学院维谢格拉德集团(V4)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崔宏伟主持。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郑春荣指出,德国“时代转折”的概念出现从安全领域到多重领域的扩展趋势。同时,德法两国在欧洲战略自主的理念、路径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上海外国语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主任忻华梳理欧洲经济安全战略的推进、美欧在产业政策等领域的互动,解析西方对华“去风险”的总体态势。上海欧洲学会秘书长杨海峰指出,西班牙对外政策与欧盟整体对外政策存在差异,有其特殊的关注,总体上体现了平衡务实特征,努力提升在欧盟中的地位。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研究员严少华认为,俄乌冲突事关欧洲命运,加之美国大选的不确定性及法国领导力的提升,近来欧洲加强了对战略自主的讨论。经贸虽是中欧关系压舱石,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欧洲研究室助理研究员严骁骁表示,欧洲战略自主已从安全防务领域扩展到减少对外依赖确保经济韧性等方面,但欧盟内部在产业政策等领域的分歧很大。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欧洲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彭枭认为,欧洲的全球发展合作充满了战略竞争意味,未来与中国的冲突势必日趋激烈。“全球南方”将长期成为各个主要力量积极争取的对象。

第三节主题为“地区冲突对中欧关系的影响”,由上海欧洲学会秘书长杨海峰主持。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副主任伍慧萍认为,虽然德国外交发生了地缘政治导向的转型,但德国仍寻求中德关系部分回归务实路线,经贸关系是重中之重。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教授尚宇红指出,美国重返中东欧后,中国与中东欧关系出现降温态势,但与部分重点国家仍保持了密切关系,中东欧仍是中国发展对欧关系的阵地。复旦大学中欧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简军波以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为例,指出域内外势力对西巴尔干的介入,使中国在发展地区关系的过程中遭遇阻力,消除相关干扰需要具备长远的战略思维。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中心副主任龙静引入“交易型外交”概念,指出地缘冲突日益激烈,国家间关系越发偏好双边主义,而非多边规范,甚至短期搁置价值观原则。她还提出安全压力之下欧盟会否转向“交易型外交”的思考。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张骥指出,中国可以在俄乌冲突中扮演一个积极斡旋的角色,有利于中欧关系的发展及中国对外格局的打开,同时有助于推动欧洲自身走向战略自主。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门镜指出,2019年欧盟对中欧关系做出消极定调后,经新冠疫情、俄乌冲突等外因推动,中欧关系一直在下行,未来中欧关系的健康发展考验双方的智慧。

讨论环节由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郑春荣主持。专家学者就中欧关系前景进行热烈的讨论,并提出具有创新性的观点与建议。上海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关系研究》主编余建华做会议总结。他对上海欧洲学会的大力支持及专家学者的与会发言表示感谢,认为讨论的议题具有现实性、前瞻性,有助于深刻把握中欧关系的当前脉络。余建华鼓励学者们继续研判未来的发展趋势,服务于国家对外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