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举行第三届亚太战略论坛

2023128日,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举行第三届亚太战略论坛。此次会议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来自新加坡、日本和越南的专家与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社科院的学者围绕“拜登政府的非传统贸易政策及其对亚太地区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

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刘阿明研究员在致辞中指出,美国的贸易政策在拜登政府时期发生了较大转变,将给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造成深远影响,因此需要学界给予高度关注和研究。刘阿明副所长还向与会专家介绍了国际问题研究所的情况和研究特色,并欢迎与会专家与国际所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

新加坡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所(ISEAS-Yusof Ishak Institute)资深研究员贾扬特·梅农(Jayant Menon)博士重点分析了马来西亚加入“印太经济框架”(IPEF)的利益和诉求。梅农博士认为,管控与美国的经贸摩擦,包括取消美国对马来西亚商品的进口限制措施和美国对马来西亚部分企业的出口管制,是马来西亚参与IPEF谈判的重要动机之一。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美国研究中心主任王勇梳理了美国对外战略的转变,指出美国的对外经济政策已经从支持市场开放和经济全球化转向基于大国战略竞争的地缘经济竞争。IPEF是美国在亚太地区展开对华地缘经济竞争的手段之一,很可能会对地区经济一体化造成较大负面影响,因此需要引起地区国家的高度警惕。

越南发展战略研究所(Vietnam Institute for Development Strategies)国际部主任Tran Toan Thang博士介绍了越南关于IPEF的立场,并指出除了美国、印度和斐济之外,其他现有IPEF成员都加入了RCEP。对这些国家来说,RCEP相比IPEF具有“更加坚定的承诺”。此外,在试图建立标准和原则的过程中,IPEF创造了义务,但“缺乏给成员国带来的好处”。

帝京大学(Teikyo University)经济学部教授露口洋介(Yosuke Tsuyuguchi)分析了东亚地区的金融合作机制对地区贸易和投资的影响,指出东盟与中日韩(10+3)框架下的金融合作机制,包括清迈倡议多边化协议(CMIM)和宏观经济研究办公室(AMRO),有助于降低地区贸易和投资的成本,减缓地缘政治对地区经济合作的冲击。

新加坡辛里奇基金会(Hinrich Foundation)资深研究员斯蒂芬·奥尔森(Stephen Olson)分析了二战后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及拜登政府贸易政策的特点,认为IPEF可能是美国在“后FTA时代”达成的首个贸易协定。该协定在内容构成、谈判方式和地缘政治背景上显著不同于美国以往的贸易协定,并将在美国国内面临诸多挑战。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国友教授重点阐述了拜登政府的现代产业战略,指出新冠疫情、供应链危机、地缘政治冲突等是导致拜登政府重新考虑产业战略的重要因素,“以工人为中心”的贸易政策是拜登政府产业战略的组成部分。拜登政府的产业战略引起了包括欧盟、日本、韩国等不少国家的效仿,并将对全球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新加坡Asia Decoded创始人兼首席经济学家朴雅卡·基肖尔(Priyanka Kishore)分析了IPEF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的差别,认为IPEF能够给地区国家带来一定潜在收益,但同时指出即使协定最终获得通过,IPEF在吸引私人部门和其他国家的支持上仍需做出进一步完善。


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群博士认为,IPEF旨在扩大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经济领导地位。虽然美国与其他谈判方在今年11月签署了供应链协议,并宣布实质性结束关于清洁经济和公平经济协议的谈判,但IPEF已达成的协议在未来执行的前景上仍不明朗。在美国进入2024年选举年之际,IPEF的贸易支柱谈判也将面临更多政治阻力。

国际问题研究所美洲研究室副主任柯静副研究员、欧洲研究室执行副主任戴轶尘博士分别主持了研讨会的发言和讨论环节,美洲研究室执行主任吴其胜副研究员做了会议总结。

“亚太战略论坛”发起于2021年,是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的年度系列会议,获得了上海社科院国际合作处的资助和支持。此次会议由国际问题研究所美洲研究室和欧洲研究室共同筹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