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静:美国经济实现“软着陆”已经稳了?美联储年底或按兵不动

来源:上观新闻,2023年12月8日

作者:柯静,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美国打压中国制造业供应链或“自损三千”。

在经过漫长的加息和短暂的按兵不动之后,美联储在2023年岁末会作出怎样的利率决策?12月12日至13日举行的议息会议届时或将揭晓答案。美联储本轮加息进程是否结束?美国对抗通胀实现经济“软着陆”的目的达成了吗?除了货币政策备受关注外,拜登政府近期在产业政策方面频频动作,这些做法的目标是什么?是否就真的能打压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美联储本轮加息进程是否已结束

美国本轮紧缩周期内加息潮始于2022年3月,当时,美国的CPI同比增幅涨至8.5%。到2023年9月,美联储共加息11次,将美国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提升到5.25%-5.5%。9月之后,美联储一直按兵不动,而下周的美联储工作会议将揭晓本年度是否还会有一次加息。

对抗通胀,美联储对加息这个工具用得可谓非常熟练且得心应手。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柯静表示,我们要客观看待本轮加息对美国经济起到的作用。本轮加息周期虽然有些姗姗来迟,但不得不承认,它整个降通胀的进程到目前为止应该说相当顺利。虽然在今年3月前后,发生了一波银行业的动荡事件,也出现了信贷紧缩的迹象,但并未引发金融业的重大危机,也未让美国经济陷入之前普遍预测的“硬着陆”。

近期美国经济在对抗通胀方面数据表现良好,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明年将推出宽松货币政策、大幅降息,但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最近仍表示“现在宣布美国战胜通胀还为时过早”。下周的会议将作出怎样的决策还不得而知。柯静表示,美国10月份通胀同比增幅降至3%,核心通胀率同比增幅降至3.5%,未来包括住房在内的通胀还可能进一步放缓。此外,美国就业市场的韧性尚存,不太可能发生失业率急剧上升的现象,从这些硬指标来看,美联储下周作出维持利率不变的可能性大大提升。它给美联储接下来的货币政策提供了较为充分的空间,可以按兵不动继续观望,也可以根据新的形势变化随时调整。美国经济实现“软着陆”的可能性大幅攀升。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本轮加息已经结束,巴以冲突、俄乌冲突等国际局势带来的外部不确定性始终存在。

打压中国制造业“自损三千”

近日,在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开幕前夕,美国成立“供应链韧性委员会”以减少本国对其所称“高风险”外国供应的依赖。此举被外界视为美国政府在所谓的“脱钩断链”上又玩起了小动作。柯静认为,不管拜登政府出于怎样的心思,从美国出台的一系列经济政策看,与中国在全球供应链布局上进行博弈,是美国这几年来经济层面的首要任务之一。拜登政府经济议程三大法案《两党基础设施法案》《芯片与科学法案》《通胀削减法案》都包含了一定的本土含量要求,而且正在通过行政部门陆续发布实施细则,一步步收紧法案中本土生产或“友岸生产”的要求,试图尽最大可能刺激本土、友岸供应链的发展,并确保不让补贴流到“竞争对手”那里。

近日,美国《通胀削减法案》中关于清洁汽车条款的指南引发各界高度关注。这项新规极尽所能打压中国相关企业,美国能源部关于“受关注外国实体”的释义则把矛头直指中国。柯静说,此举目的很清楚,就是削弱中国清洁能源汽车供应链相关产品的竞争力,以及削弱在中国投资运营相关产业的吸引力。

在柯静看来,美国这种做法目标能不能实现,主要取决于几个因素:第一,中国相关产业的竞争力。中国的相关产业及其产品的性价比优势能否超过受补贴惠及的产品。第二,中国相关产业的可替代性以及需要花多长的时间才能被替代。比如,在中国以外地区复制这些价值链或寻找替代供应源耗时长久、成本高昂,且因缺乏替代品而受阻。总体而言,中国完善的基础设施、物流和规模优势,相对稳定的商业环境,较低的出境运输成本,以及内陆省份的低成本,这些因素决定了中国制造业难以被取代的影响力。美国在供应链中排斥中国的政策目标至少在短期内很难实现。这也是为何在法案之外美国国内还在提议要加征中国清洁能源汽车相关产品的关税,其实就是担心仅靠国内补贴也未必能抵消中国相关产品的竞争力。

然而,靠打压就真的能抹杀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吗?柯静指出,这是办不到的。中国的经济规模、制造业的影响力,决定了任何旨在强力破坏中国产业竞争优势的做法,都会给其自身造成极大伤害,且会造成全球供应链的动荡,引发贸易紧张局势的进一步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