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国际关系研究》编辑部主办的第十四届全球问题研究青年论坛在上海社会科学院成功举办。开幕式由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青年学术交流中心主任叶成城副研究员主持。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国际关系研究》主编余建华研究员首先致开幕辞。余建华表示,全球问题研究青年论坛已成功举办十三届,为青年学者提供了学术交流、思想交锋的重要平台。本届论坛聚焦现代化进程的多元模式与多线理解,将现代化与国际问题研究有机结合,具有极强的前瞻性和现实性。余建华对参会青年学者表示欢迎,鼓励青年学者在研究中勇于创新、努力求索。
本届论坛的主题为“现代化进程中的对外战略与国家兴衰”,共有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苏州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复旦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50余名专家和青年学者参与发言和讨论。
第一节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方法”,研讨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戴轶尘主持。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释启鹏对现代化历程中的“新封建主义”进行理论建构,指出这一社会形态呈现出封建―殖民时代的社会结构、阶级关系与富有现代性的制度设计与价值观念的组合。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丁梦丽指出,面对公私伙伴关系的卫生治理优势及缺陷,中国政府和企业需要采取针对性参与策略,提升在疫苗援助等卫生议题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讲师杨博文指出,后《巴黎协定》时代,各缔约国面临着气候责任和气候利益的竞合,中国应坚持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推动气候治理共商合作多边主义模式。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张启平博士以周边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外传播面临的挑战为切入点,讨论西方话语如何以反叙事形式进行对抗和解构。《学术月刊》资深编辑王胜强研究员,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view执行主编郝诗楠对上述文章进行点评。
第二节主题为“现代化与国家建设”,研讨由上海社科院国际所副研究员吴泽林主持。华南理工大学印度洋岛国研究中心研究员俞家海以泰国稻米产业的产生、发展和演变为切入点,指出稻米产业在一定程度上是泰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缩影。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晨介绍了巴西经济长期以来的低水平均衡状态,从巴西社会的分散性特征及由此导致的政经权力结构的互补性的角度做出解释。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聂俣诚通过对转型以来俄罗斯与乌克兰不同时期政治力量结构与国家自主性强弱和国家形态变迁的考察,解释国家与资本集团的关系。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陈翔宇采用国家—社会关系视角,审视墨西哥民族国家一体化建设的演变及当代困境。《探索与争鸣》编辑部主任杜运泉副编审,上海社科院国际所顾炜副研究员对上述文章进行点评。
第三节主题为“现代化与大国关系”,研讨由上海社科院国际所副研究员柯静主持。大连外国语大学东北亚研究院研究员韩德睿将“碳权力”置于中美气候竞合的大背景下,指出中美进行广泛且深入的气候治理合作是亟需且必要的。上海社科院国际所助理研究员赵懿黑指出,美国政界已将跨域威慑作为美国国防战略的核心,不仅要求先发制人的行动,还增加危机横向升级风险,同时联合同盟进行全方位合作,加剧地区不稳定。西南政法大学国家安全学院讲师景丽娜表示,美国在印太地区的拒止性威慑是其“印太战略”的重要手段,也是其“一体化威慑”战略的有机组成,加剧了大国在地区层面的战略博弈。上海社科院国际所助理研究员周嘉希认为,日本正在逐步摆脱战后的种种束缚,加强同美国“印太战略”的对接,深化同澳、印等国间的关系,由此形成了美国主导下的印太地区多边体系。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研究生王柯力表示,尽管欧盟目前处于内外多重挑战的重压之下,但从绿色新政的进展来看,欧盟在气候治理领域的外交行动还在尽可能的推进。外交学院教授、《外交评论》执行主编陈志瑞,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宋国友教授对上述文章进行点评。
第四节主题为“现代化与区域国别研究”, 研讨由上海社科院国际所副研究员吴其胜主持。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何晓跃认为,基于经济不平等的种族等级制将始终是支撑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关键要素,只要美国的制度设计不发生根本性的更迭,美国种族主义和反种族主义之间的冲突困境便将长期持续。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王冲通过对泰国媒体进行内容分析,指出泰国舆论对“一带一路”普遍持积极、中性态度,对“印太战略”的态度则较为谨慎。山东大学东北亚学院博士研究生李佳兴指出,行为体竞合关系是中国—东盟南海环境机制复合体运行的重要线索,中国可以积极落实全球治理理念,调整并完善机制框架,推动新多边主义在机制复合体中的应用,维护国家海洋环境安全与发展利益。上海社科院国际所硕士研究生郭小语表示,泰国的“生物循环绿色经济”模式与中国的全球发展倡议在理念上相通,在目标上一致,在行动上统一,在两国战略对接下,中泰在实现可持续经济发展方面具有广泛合作空间。上海社科院国际所副所长刘阿明研究员,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员副教授、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编辑王中原对上述文章进行点评。
最后,上海社科院国际所副所长刘阿明研究员对本届论坛进行了总结。刘阿明表示,本届论坛参会作者构成丰富、参会论文选题全面、参会论文质量很高,中外结合、内外统筹、上下联锁,既有对历史的考察,也包含对现实的思索,探讨的问题前沿,研究方法独到。刘阿明充分肯定青年学者的钻研精神,指出青年学者不仅要勇于创新,还应沉下心来,踏实做好学问。全国问题研究青年论坛将继续成为青年学者交流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