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勇:印度难以承接大规模产业转移

尽管经济复苏迅速,但印度存在投资风险大、政策内在导向性过强,以及宏观经济失衡等现实问题,严重制约着跨国企业的投资意愿,工业能力薄弱且“软件缺陷”明显的印度,优势并不突出。印度等全球任何单一国家短期内都不可能完全取代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近年来,印度在国际社会上非常活跃。尽管印度经济复苏迅速,但高通胀仍是困扰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印度经济监测中心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印度2022年12月失业率从11月的8%升至8.3%,达到16个月来的最高水平。印度的营商环境也没有明显改善。

第一,印度存在投资风险大、政策内在导向性过强,以及宏观经济失衡等现实问题,严重制约着跨国企业的投资意愿,与发达国家、东盟国家及中国相比,工业能力薄弱且“软件缺陷”明显的印度,优势并不突出。

许多跨国公司对在印度投资依旧保持警惕心态。其原因之一是印度政府提高外国制造零部件的关税。尽管印度政府鼓励跨国企业将工厂迁往印度,利用在印度国内市场购买的零部件投入生产,但这种做法实际上严重限制了大多数跨国企业,因为许多行业的先进产品通常由数百甚至数千个零件制成,这些零件来自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生产商。印度政府对这些零部件征收高额关税,成为跨国公司考虑在印度投资的最大阻碍。印度市场看似吸引力较强,但实际情况与想象存在差距,这也导致了富士康、通用等公司从印度撤资。

印度经济结构的不完善破坏了私营企业的活力与竞争力。例如,2016年政府废钞令对以现金保留营运资金的小公司造成毁灭性打击;2017年,政府又征收新的商品和服务税,直接导致低技能工人的就业率大幅下降,也迫使印度的贫困和低收入人口减少消费。

第二,印度经济增长的结构性缺陷依然存在。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印度经济增长放缓,其深层原因在于自身的经济框架缺陷:强调自力更生,但在决策过程中却存在结构性缺陷。印度的基础设施不健全,尤其工业基础差,严重影响了印度经济进一步发展。在物流方面,由于路况配套设施差,印度陆运物流成本比中国高20%至30%左右;在工业水电方面,印度电力价格与中国相近,但印度经常停电影响工业生产,印度用水价格约为中国的3倍。

风险太高成为跨国公司不愿投资印度的重要因素。对大多数公司来说,在印度开展业务的风险大于潜在回报。

第三,印度财政、对外贸易赤字和通货膨胀等指标已经失衡。早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前,印度的通货膨胀率就一直高于中央银行法定的6%上限水平。由于印度在努力增加进口的同时,出口难以持续增长,经常账户赤字在2022年三季度翻了一番,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左右。

印度政府赤字总额约占GDP的10%,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印度国营配电公司的困境直接加剧了这一情况,其亏损目前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超过了财政赤字。

第四,印度中产阶级消费意愿不高,消费者市场很小,市场规模不超过5000亿美元。

第五,印度高技能工人只占劳动力的一小部分,这种劳动力市场的脆弱性阻碍了印度经济增长,劳动力素质低下,无法产生足够的经济效益实现所需的更广泛的结构转型。

理论上讲,劳动力供应强劲充沛,发展制造业具有人力优势。如果印度产业结构发展合理,外商投资和本土企业家带动的工业化发展顺利,劳动力能够实现就业而不是成为社会压力,人口红利就显现出来。但事实上,印度女性的劳动参与率仅为中国的10%左右,而且印度普遍面临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不高、工作效率低的问题。2015年,印度15岁及以上成人识字率仅为72%左右,因此其劳动力优势并没有想象中明显。而且,近年来印度人才流失严重,许多海外留学的印度人毕业后基本上留在了留学国家。

第六,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拖累了印度发展。尽管美国和西方大力扶持,印度也积极争取,但是在制造业发展的道路上,印度取得的成果比较有限。对于想要承接中国部分制造业转移的印度来说,跨国公司的“中国+1”战略成为其发展和崛起的机会。但印度想要承接从中国转移出来的中低端产业链,存在不少困难,而困难之一是面临来自他国的竞争。

最近英特尔公司高管表示,将与印电信运营商就4G和5G等技术展开合作,国际半导体企业ISMC将在印度卡纳塔克邦投资30亿美元建设一座生产65纳米芯片的制造厂,以助力印度的芯片产业。

基于印太地区新的地缘政治需求,继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之后,2021年4月,日印澳三国正式启动供应链弹性倡议(SCRI),试图调整和建立区域内新的供应链网络,以最大程度减少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特别是启动了对中国经贸往来的风险评估,首次讨论印度与中国经贸往来的必要性。同年5月,由14国(包括美日印澳)共同组成的“印太经济框架”(IPEF)召开会议,大会提出了4项主要举措,其中包括达成有关氢供应链方面的合作。

事实上,正如外交部发言人所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形成和发展,是长期以来市场规律和企业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关系是分工合作、互利共赢的。人为推动产业“转移”,违背经济规律和客观现实,无助于解决各国自身面临的问题,不利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也不利于世界经济的稳定复苏。

此外,从印度方面来看,印度的产品供应链很不完善,核心机械和电子配件需要大量从中国进口,供应链非常依赖中国。根据印度工商部2019年的统计数据,印度70%的电子元件、45%的耐用消费品、70%的活性药物成分及40%的皮革制品都自中国进口。印度拥有世界第三的医药产业,但其三分之二的原料药来自中国。

印度等全球任何单一国家短期内都不可能完全取代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印度更是难以承接中国部分产业链转移的艰巨任务。尽管印度官员信心满满,但这些落后的“硬件”客观存在,其营商环境很难让印度当好“接盘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