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所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集体学习

1025日上午,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全体党员和职工开展了党的二十大精神集体学习。国际所党总支书记、所长王健研究员主持了学习会。

王健所长指出,党的二十大召开正值我国处于关键时刻,解读党的二十大报告需要把握中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方位。未来5年是新征程起步的关键5年,事关长远和全局。一方面,我们要看到,新时代的历史性变革和成就,为新征程积累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充分意识到未来的挑战将更加严峻复杂。美国最新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将未来十年视为决定性的十年,美国对我遏制打压不会放松,只会加强。同时,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之多前所未有。为此,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突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将教育、科技和人才作为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基础性和战略性支撑力量,一定要通过科技自立自强,把发展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更进一步统筹了发展与安全,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此外,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总之,我们要牢记三个务必,增加历史主动,加强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研究、阐释和宣传,充分发挥理论研究和决策咨询的特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叶成城副研究员结合自身对现代化问题的研究,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后发国家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与西方串联式现代化不同的是,中国是并联式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是几代人奋斗和努力的结果,是艰苦卓绝的过程,是敢于斗争的过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我国面临的斗争形势日益复杂,未来要继续发扬斗争精神。他认为研究工作需要进一步关注中国和世界互动的过程,探索如何避免“国强必霸”的传统逻辑、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提供全球治理方案、共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孙霞副研究员指出,过去十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包括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日益美好,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保障充足,实现了脱贫攻坚的胜利等。她认为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紧密联系,涉及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物质层面包括如何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问题、能源的高质量消费等;精神层面指的是人民的文化生活和精神需求满意度,国家治理中需要考虑到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需求,真正建成一个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戴轶尘助理研究员对党的二十大报告做了简要的文本分析,她指出,报告中“安全”提到了53次左右,“发展”提到了103次左右,“斗争”提到了17次左右。她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体现出我国依然坚持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始终把保护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但同时也反映了国际形势变化和国内发展新问题所产生的挑战与风险。在研究方面,需要加强对转型经济体、超大规模国家怎么样实现发展的研究,在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背景下,加强对政策的防御性工具和进取性工具特点的研究。

束必铨助理研究员认为,在两个大局相汇、变局疫情叠加背景下召开的党的二十大恰逢其时、意义重大。面对充满不确定性、不稳定性的时代,党的二十大召开起到了定心丸的作用,不仅使全党全国人民能够明确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具体部署,而且要求大家保持战略定力,做好自己的事。党的二十大报告内容广泛,印象特别深的是几个强国建设。此外,中国式现代化要实现共同富裕,每个人都不能掉队,因此这不仅是国家的现代化,而且是人的现代化。在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智库学者可以作为党和政府、人民之间的桥梁,应加强政策研究。

副所长余建华研究员指出,全面系统地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要与我们实际工作相结合,特别是要发挥国家高端智库的作用。在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过程中,要上下左右对照学习。作为研究者,要认真仔细学习新论断、新表述,并开展相关研究。同时,要学以致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世界观和方法论,将挑战与机遇、国内与国外、发展与安全联系起来学,并形成高质量的研究专报。

会上,王健所长还分析了当前意识形态问题的特点和动向,并就做好相关工作提出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