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荣伟:“碰瓷”中所合作 美再欲搅局南太地区

原文源于文汇报,2022年9月6日

崔荣伟,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据外媒报道,当地时间9月5日,所罗门群岛总理索加瓦雷表示,针对外国军舰停靠该国的禁令即将解除。索加瓦雷还澄清说,颁布临时禁令是因为所方需要时间处理“突增”的访问请求,并不针对美国。
      
所罗门群岛政府8月30日发布禁令暂停外国的舰船进入其水域,要等到新的相关程序通过后再恢复。美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当天表示,由于所罗门群岛政府的禁令,美国海军所有舰船将被禁止进入所罗门群岛的港口。
      
 这一事件的起因是,所罗门群岛政府于8月下旬拒绝了美国海岸警卫队舰艇“奥利弗·亨利”号在瓜达尔卡纳尔港口进行加油和后勤补给的要求。这一看似平常的事件引发了部分西媒借机渲染炒作所政府“亲华排美”,其影射、碰瓷中国的意图十分明显。那么,这一事件背后究竟透露出何种信息?
      
美海警舰艇现身南太地区的背后
      
美国海岸警卫队活动范围应该局限于美国自身海域。但从实际情况看,美国海岸警卫队却经常超出其职能范围,成为美国推进地区战略布局的有力工具,在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对伊朗施压以及俄乌冲突过程中,都有其活动的身影。美国海警舰艇此次现身南太平洋海域,至少透露出几方面信息:
      
一是美国正加紧推进地区海警力量布局,为今后深度干涉地区海洋争端打基础。早在2018年9月,美国海岸警卫队就以培训东南亚国家的海上执法力量为名,企图染指本地区海洋事务。在今年5月与东南亚国家的一系列协议中,美国承诺投资6000万美元,安排由美国海岸警卫队牵头在东南亚地区进行联合行动。截至目前,从已公开的信息看,其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布局主要围绕三个点——关岛、南海、萨摩亚进行,以大致形成互为犄角式的海警力量安排。其中,关岛作为母港,驻有三艘巡逻艇,南海地区部署两艘舰艇,大洋洲地区部署一艘舰艇。“奥利弗·亨利”号的出现表明,美国海警舰艇也在承担着巡逻南太平洋地区的任务。美国海警力量的地区布局已悄然成型。
      
其次是实现与海军力量之间的互补与互动,海警力量成为美国介入地区局势的新手段。大力推动海警力量在东亚和南太平洋地区布局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试图以此来弥补海军行动不足。美国通过海上警卫队来介入地区问题的方式可谓花样百出。从已采取的动作看,有联合培训、打击非法捕鱼、航道执法、防灾救灾等方式,同时亦可采取抵近航行等海军惯用的方式。“奥利弗·亨利”号停靠所罗门群岛被拒一事意味着,海警力量正成为美国谋求介入地区问题的新手段。
      
三是企图以此类事件为突破口,搅局南太地区合作。中国与所罗门群岛的经济合作在日益密切之余,安全合作也获得重要进展。今年4月双方签署的中所政府间安全合作框架协议被美澳等国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挖空心思打探、千方百计施压,成为美澳等国的一贯伎俩。因此,美海警舰艇停靠被拒事件被曝出后,无怪乎美媒以酸溜溜的口气对中所关系加以揣测,同时也颇有暗中向所罗门群岛政府施压的意味。
      
美海警成地区合作进程中的破坏性力量
      
2019年10月,时任美国海岸警卫队司令的卡尔·舒尔茨就声称,海岸警卫队正在“加倍努力攻克大洋洲”,要让海岸警卫队成为“该地区一个透明和首选的合作伙伴”。他声称,海岸警卫队之所以如此定位,是因为“面对来自中国的胁迫和敌对行为”。可以看出,大洋洲重要性的提升是被置于对抗中国影响力的背景下考虑的。此次停靠事件只是美国“加倍努力攻克大洋洲”过程中的一个缩影,伴随后续各方的进一步反应,事件也许很快被平息下来,但其对中所关系的警示,值得高度关注。

一是美国海岸警卫队正成为地区合作进程中的破坏性力量。这意味着西太平洋地区的众多中小国家今后将不得不面对美国海岸警卫队提出的各种所谓海上合作项目。这些项目的底层逻辑就是通过拨弄地区海洋问题、挑动地区海洋争端,以在众多国家之间制造不和,而最终的获益者却是美国。
      
二是中所两国经济安全合作将经受新的考验。中所两国合作建立在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基础之上,是大小国家平等相处的标杆。美媒反应表明,美国并不乐见中所关系的顺利进展,其必将利用海岸警卫队所具有的较强灵活性特点,来谋求与所罗门群岛国家的进一步接触,企图延缓其强化与中国合作的势头。中所关系势必会面对来自美国的干扰。
      
美媒与其无端地借海警船靠岸被拒事件来影射中国,却不反思为什么美国会将在所罗门群岛的使馆关闭了将近30年,任所国成为“被遗忘的角落”;与其指责所国拒绝美国海岸警卫队舰艇靠岸,却不反思一下与美海警的所谓合作最终会给相关国家带来何种结果。
      
美国海警船的停靠要求不受欢迎。同样,美媒挑拨离间、制造不和的逻辑也该歇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