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第十三届全球问题研究青年论坛以线上会议形式召开。此次论坛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和《国际关系研究》编辑部主办。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王健研究员首先致开幕辞。他表示,全球问题研究青年论坛已成功举办12届,已经成为青年国际关系学人交流的重要平台。在介绍了国际所的研究特色与青年学术交流中心后,对青年学者与知名专家的参会表示欢迎。王健同时认为,今年论坛的主题契合了国际关系研究发展的总趋势。区域国别研究对中国这一正在崛起的世界性大国尤为重要,国家已考虑设立区域国别学为单独的一级学科,显示出区域国别学在学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本次论坛的主题为“比较视角下的区域国别研究:历史、理论与政策”,共有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外交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辽宁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同济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30余名专家学者和青年学人参与发言和评论,线上会议总计有150余位人员在线参与。
第一节主题为“区域国别比较研究的前沿理论与方法”,研讨由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子夔主持。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高秉雄和硕士研究生吴吉韵,陈述了比较历史分析的方法体系,同时提出它也存在概念穿梭、研究方法科学化倾向、结构与能动张力等不足之处等问题。大连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秦立志,通过对时间与空间交互作用的方法论思考,提出具有有限普适性的地缘政治分析变量与解释机制,认为地缘属性、战略文化、威胁认知这三个变量会对崛起国的战略取向产生系统影响。大连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韩德睿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观点,通过在现有制度基础上的标准划分,提出了替代、堆叠、漂移和转换四种渐进性制度变迁的基本模式。台湾大学政治学系博士生侯长坤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提取天下体系的操作化指标,继而使用该天下理论对比先秦与华约的联盟自主权之间的差异。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教授刘丰和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顾炜对此节发言进行了点评。
第二节主题为“比较视野下的区域合作制度”,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赵懿黑主持。山东社会主义学院讲师张家铭与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公共外交研究院讲师汪遒提出了权力结构稳定性与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相互作用的分析框架,以澜湄合作机制的成功经验为例探讨中国周边次区域合作机制。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群以新兴大国崛起路径、目标领域治理机制为解释变量构建理论框架,分析霸权国在不同经济领域塑造国际制度的策略选择。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边敏嘉对欧盟内次区域组织与欧盟元区域组织的互动进行分析,揭示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区域化发展的特点及对全球化的影响。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王耀正选取俄罗斯、美国这两个在制度选择和地缘政治上有较大分歧的国家,探讨大国对后苏联国家进行外交干预的动因。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李巍与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吴其胜分别对上述文章进行点评。
第三节主题为“亚太安全与美国外交”,此节由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彭枭主持。辽宁大学国际经济政治学院教授谢晓光与硕士研究生杜洞光从威胁制衡联盟理论视角,探讨美国印太联盟体系从“毂幅”联盟体系向印太“网络化”联盟体系的转型。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研究员戴维来、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硕士研究生孟凯强主要探讨亚太地区中等强国在中美战略竞争中的战略选择弹性及其表现出的差异性。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陈佳骏主要探讨作为重要外交政策工具的美国“经济国策”的新动向及其对华影响。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硕士研究生谢乐天从特朗普“退出北约”、拜登时代阿富汗撤军及2022年“俄乌冲突”三个案例分析美国背离盟友的动机与根源。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教授王浩与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柯静分别对上述文章进行点评。
第四节主题为“区域国别与世界政治”,由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罗辉主持。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张刚生、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黎娟娟通过对英、德、法三国对华政策的比较,揭示了执政党意识形态变化与对华政策之间的关系。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严峻以围绕乌克兰问题的记忆僵局与叙事之争为例,探讨了历史叙事在国家对外政策行为中的运用逻辑。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研究生胥雯婷与讲师王凯采用深度学习情感分析的方法,对与印度民族主义相关的英文新闻文本进行分析,揭示印度民族主义对内外群体的情感强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刘宇祥以东亚国家为例,探讨了政党制度及权力集团的不同配置对国家对外事务能力的影响机制。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唐睿、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叶成城分别对上述文章进行点评。
第五节主题为“中国外交”,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戴轶尘主持研讨。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沈逸与博士研究生莫非以“中美博弈背景下美国对华科技外交策略演变”为题,探讨了中美关系中最前沿的科技竞争,揭示了中美未来在科技领域博弈的发展趋势。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国际关系学系副教授胡勇以中印之间“习莫会”为例,指出首脑外交具有其他外交形式无法替代的关键作用与战略价值。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郝诗楠与博士研究生王敏认为,在美国加强对华技术封锁的背景下,以半导体合作为代表的中韩技术关系日趋“政治化”,但中韩半导体合作也受到韩国实用主义对华政策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本科生易玥瞳通过对中外主流媒体社交平台账号进行数据挖掘,系统分析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海外传播情况。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李开盛和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吴泽林分别对上述文章进行点评。
最后,在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青年学术交流中心主任叶成城副研究员主持下,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国际关系研究》编辑部主任傅勇与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国际关系研究》主编余建华先后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傅勇研究员表示,本次全球问题研究青年论坛的参会文章质量很高,探讨的问题十分前沿,研究方法独到,展现了青年国际问题学者较高的学术水平。《国际关系研究》作为国内国际问题研究的专业期刊,始终致力于挖掘具有潜力的青年才俊,鼓励展开对国际关系重大前沿问题的学术研讨,欢迎青年学者惠赐佳作。余建华研究员指出,此次论坛选题独具匠心,紧扣现实热点,在历史、理论与政策三纬度上突出比较研究的特色。同时,青年学者们的研究方法与视角多元,评论交流异彩纷呈,富有启迪。他寄语青年学人薪火相传、继往开来,携手开创国际问题研究新局面。全球问题研究青年论坛将继续成为青年学者交流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