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发展中国家外交思想

编者按

2022年5月23日,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主办,上海国际战略问题研究会和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协办举行“学习《习近平外交演讲集》第一卷、第二卷交流研讨会——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系列研讨会之五”。与会专家的发言要点由本公众号整理、编辑并发布,以飨读者。本篇为系列文章第六篇,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王健。


图片

深刻理解和把握

习近平发展中国家外交思想

图片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 王健


日前,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出版了《习近平外交演讲集》第一卷、第二卷,共收入习近平同志2013年3月至2021年11月期间在国际场合的演讲、讲话、致辞、发言等重要文稿136篇。这是集中反映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又一重要成果,其中有关发展中国家外交思想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结合两个大局加以深刻理解和把握。



首先,习近平发展中国家外交思想突出体现在主张秉持正确义利观。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的不断提升,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期待越来越高。2013 年3月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后的首次出访便选择了坦桑尼亚、刚果和南非三个非洲国家,充分体现了对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高度重视。也正是在此次访非期间,习近平首次提出了正确义利观理念,后来又在其文章和讲话中数十次提及。2013年10月24日召开的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要找到利益的共同点和交汇点,坚持正确义利观,有原则、讲情谊、讲道义,多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2014年11月28日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又指出:“要坚持正确义利观,做到义利兼顾,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2018年6月22日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再次强调,广大发展中国家是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天然同盟军,要坚持正确义利观,做好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大文章。2018年9月3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致辞中,习近平指出: “中国在合作中坚持义利相兼、以义为先……中国主张多予少取、先予后取、只予不取”。

正确义利观是对国家主权原则的尊重、维护和有益补充,也是对西方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狭隘国家利益观的超越,更是对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霸权行为的反对和鞭挞。它强调在国际交往中,特别是在同发展中国家的交往与合作中,要坚持义利相兼、先义后利。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政府对外交往中为人类谋进步和幸福的基本价值追求,符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等人类共同价值。 

事实充分证明,中国不仅是正确义利观的提出者和倡导者,也是坚定不移的践行者。中国不附加任何条件的无私援助,赢得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尊重和支持。仅以新冠疫情期间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为例,中国已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超过21亿剂疫苗,其中绝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中国还将继续向非洲、东盟分别援助6亿剂、1.5亿剂疫苗,为弥合“免疫鸿沟”作出积极努力。中国也是G20成员中落实缓债金额最多的国家。也正是在正确义利观指导下,我国对发展中国家外交取得了新进展,发展中国家成为中国外交的天然同盟军和重要战略支撑力量,在美西方提出的各种反华提案中,发展中国家始终与我国站在一起,给予了坚定的支持。



其次,习近平发展中国家外交思想集中表现在以真实亲诚理念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

真实亲诚是习近平对非工作的重要方针。2013年3月习近平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演讲时指出:“中非关系的本质特征是真诚友好、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共同发展。”并进一步强调,“对待非洲朋友,我们讲一个‘真’ 字”;“开展对非合作,我们讲一个‘实’字”;“加强中非友好,我们讲一个‘亲’字”;“解决合作中的问题,我们讲一个‘诚’字”,明确表明了中非交往所秉持的基本准则。“真” 就是交真朋友,在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相互理解和支持。“实”就是一要落实,践行承诺,不折不扣地将对非洲和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和合作落到实处,二要实际,在与非洲和发展中国家合作中要讲究实际,取得实效。“亲”就是重视民心沟通,加强人文交流,夯实民意基础。“诚”就是坦诚相见,不同国家发展阶段、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必然会存在认知差异,因此对不同看法和认识要加强沟通,本着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精神加以解决。

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对非外交思想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外交思想和理念的集中体现。在真实亲诚理念和方针指导下,我们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不断取得新进展。在中非合作论坛战略机制推进下,从“十大合作计划”、“八大行动”到“九项工程”,中非双方制定了一系列合作规划,中非合作取得重大突破。阿拉伯世界也是发展中国家集中的地区,习近平提出中国同阿拉伯国家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天然合作伙伴,确立了“1+2+3”的合作构建,并表示中国始终做中东和平的建设者、中东发展的推动者、中东工业化的助推者、中东稳定的支持者、中东民心交融的合作伙伴。以中阿合作论坛为重要合作平台和机制,中阿全面合作取得了快速发展。此外,中国还构建了中拉论坛和中国-太平洋岛国经济发展合作论坛等合作机制。同时,为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中国专门成立了中国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统一制定对外援助战略方针、规划、政策,并协调援外重大问题。同时,中国积极推进南南合作。2021年7月8日,习近平向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和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成立5周年致贺信时强调,中国愿同广大发展中国家一道,进一步释放南南合作潜力,共享发展机遇。



最后,习近平发展中国际外交思想始终坚持在国际事务中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推动国际秩序变革与完善中的一个基本诉求,就是着眼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与治理问题,努力提升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大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切实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2015年9月29日,习近平在出席联大一般性辩论并发表演讲时明确指出, “将继续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坚定支持增加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在国际治理体系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中国在联合国的一票永远属于发展中国家。” 50年来,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始终站在同一条战壕里。中国没有辜负发展中国家的厚望,在联合国和安理会兑现了这一票属于发展中国家的承诺;发展中国家对中国核心利益的支持也从未缺席。2021年9月21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首次提出全球发展倡议。该倡议的提出旨在用系统、整体、协调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解决全球发展问题。其中特别指出,要坚持普惠包容,关注发展中国家特殊需求,通过缓债、发展援助等方式支持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困难特别大的脆弱国家,着力解决国家间和各国内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进入新时代,中国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国际秩序重构指引方向,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新秩序,并将发展中国家作为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2013年3月习近平访问非洲时就指出,中非从来都是命运共同体。随着中非、中国-东盟、中国-中亚、中阿、中拉命运共同体等共建命运共同体倡议相继提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已成为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广泛、最坚定的支持者和参与者。

中国以“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应对全球化挑战,推进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的重要平台。目前,全球70亿人口,现代基础设施可及人口只有30亿。事实上,“一带一路”倡议的参与国家绝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这将有助于破解发展中国家被全球化边缘化的困局,为发展中国家更好地融入全球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充分利用国际舞台和主场外交推动解决全球发展问题,努力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中国在联合国各专门机构、七十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金砖+”、上海合作组织等多种机制下,全方位推进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2016 年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邀请了多个发展中国家与会,2017年9月的厦门金砖峰会和 2018年7月的约翰内斯堡金砖峰会采用了 “金砖 + ”合作模式,这都是中国利用主场外交帮助发展中国家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