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地方外事能力建设”课题汇报会顺利召开

2022年3月31日,由我所李开盛研究员主持的“新时代中国地方外事能力建设”课题汇报会通过腾讯视频会议形式顺利召开。本课题系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王逸舟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能力建设研究”的子课题,本次研讨会是该重大项目系列成果的第一场汇报会。


会议由王逸舟教授主持。他简要介绍了重大项目的总体进展、目标规划和基本要求。他强调,本课题具有前瞻性、基础性,五个子课题和七个系列分课题分别聚焦海外利益维护能力、国际公共产品供应能力、财政支持及其稳渐增长能力、地方外事能力以及外交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等方面,旨在为国家外交能力建设作出中长期努力,为新时代中国外交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张海滨教授作开幕致辞,他对课题汇报会的顺利召开和平稳推进表示祝贺,强调地方外事能力的研究作为外交学科研究的前沿,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祝课题行稳致远,通过研究成果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能力建设提供实质性支撑。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王逸舟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张海滨教授


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李开盛研究员、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张春研究员和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颜琳副教授作为课题组主持人、成员汇报了各自研究进展。李开盛研究员首先介绍了该课题的基本设想以及主要进展,并对地方外事能力概念进行了初步的界定,他分别探讨了地方外事能力的主体、目标以及内涵,对地方外事能力的类型进行了学理划分,强调需要从制度、法律层面提升地方外事能力建设,从而在服务国家外交方面扮演更多角色、更加主动作为。张春研究员从网络中心性的理论视角对云南地方外事能力展开研究,强调云南省地方外事是临边辐射型的典型代表,其能力建设可以重点围绕间接中心性和紧密中心性两个维度展开,并进一步挖掘潜力、提升能力、强化制度,从而实现网络中心性各维度的更为合理的平衡。颜琳副教授探索了湖南作为中部省份的地方外事施政空间与具体实践,她认为,在授权有限、制度机制建设相对薄弱的大背景下,地方易产生“避责”心理,需要进一步调动地方外事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在点评环节,原上海市外事办公室副主任邵慧翔指出,课题研究应与地方外事实践相结合,将沿海、沿边和中部省市的地方外事的成功经验进行理论提炼,为中国外交建言献策。另外,课题组还应该把握好中央与地方、统筹与协调的关系,进一步发挥习近平外交思想对课题研究的指导作用,坚持党中央对外事工作的统一领导地位。上海市外事办公室党宾处处长余强结合外事工作实践,提出在外交部推介各省市、外交活动向中小城市倾斜的背景下,应该打造中央与地方双向的信息沟通、建设完善的资源推介机制。同时,地方外事要重视民心相通,做好资源互补,更好地服务国家外交。上海外国语大学张鹏副教授则建议:对标归口管理,明确地方外事的有限参与能力与有限实践,更好地开发外交体系能力建设;基于主权理论,明确国防、经济、政治等层面外交的区别与差异;有效建构外事施政空间、制度空间与法定空间,探索内外关系的宏观维度、央地关系的垂直维度与地方之间的平行维度。


原上海市外事办公室副主任邵慧翔


部分会议嘉宾合影


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外交学院、中央财经大学等近20专家学者,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能力建设研究”课题组成员出席会议并参加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