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2日,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邀请芬兰努尔米宁物流公司中国区总经理杨杰先生,给国际所全体人员讲授了后疫情时代的中欧班列发展及对策的情况。讲座由国际所副所长余建华主持。
杨杰认为,虽然全球疫情防控形势总体趋缓和,但疫情发展的不确定性及地区分化依然存在,疫情对全球供应链的持续冲击仍然存在。比如,东南亚、印度等地疫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当地制造业受到了较大的影响。疫情导致海运仍然严重拥堵,加之可用劳动力短缺和有效运力短缺、需求增加等因素,这给后疫情时期世界经济复苏带来了压力。
从2021年下半年的形势来看,疫情给班列带来的短期比较优势逐渐减弱,后疫情时代中欧班列的替代性功能将随着海运市场逐渐恢复而有所下降。此外,受地区一体化进程加快等因素的叠加,未来中欧班列开行量将稳中有升,增幅将趋缓。但是,中欧班列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因为从2020年下半年至今,中欧班列出境的四大口岸都出现了持续的、不同程度的拥堵。中欧班列去回程间开行数量不平衡加剧,境外车辆需要更长的时间回到中方口岸,导致了境外口岸进入中国的铁路车辆积压,境外铁路限制发往中方口岸的车辆数量。此外,由于疫情防控,中欧班列可以过境,但发往邻国的货物却被滞留。
杨杰提到,中欧班列的主要目的地仍然是德国的汉堡、杜伊斯堡,波兰的罗茨、马拉,使得布列斯特-马拉通道始终占据重要地位。但这条通道同时也是俄罗斯铁路规划的最重要的东西向国际运输走廊,虽然其拥堵度高,但是替代这条通道将面临着不确定的政治因素,不能忽略俄罗斯在该地区事务上发挥的主导影响。俄罗斯在积极规划国际运输走廊,除了建立连接欧洲与波斯湾和印度洋的南北运输走廊之外,还在进一步发展作为欧亚转运核心的西伯利亚铁路。由阿拉山口出境的中欧班列实际承运人UTLC(欧亚铁路物流股份公司),是俄罗斯铁路、哈斯克斯坦铁路、白俄罗斯铁路各持股份33.3%组成的,目前操作了大约90%往返于中国与欧盟间的中欧班列,该公司在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一体化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面对中欧班列未来的运营风险,杨杰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比如,要防范境外铁路公司利用在线路等方面的优势地位,采取不正当销售策略,国铁集团应当积极与俄铁总部对接、增加对中俄线路上的集装箱供应等。对于未来发展,杨杰认为班列应当成为我国对欧合作的新抓手、健全中欧班列领导机制、依靠欧洲公司开发境外市场和培育新线路、回程班列的市场开发等。
演讲结束之后,杨杰回答了国际所科研人员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最后,余建华副所长总结了这次讲座。
本次活动还受到了“百年变局下的新型大国关系”创新团队的支持。
讲座结束后,王健所长传达了院党委扩大会议有关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