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在这些不断涌现的议题中,本书主要聚焦环境、生态问题,原因有三:(1)尽管世界各国都将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作为基本国策,然而治理能力建设仍然赶不上退化、破坏的速度,生物多样性依旧持续流失、环境资源持续快速消耗、各类危机爆发频率明显提升、气候变化更在全球范围持续酿成灾害,“存在性威胁”日益浓重;(2)以前一些从未想到的生态环境子议题也浮出水面,譬如微塑料和海洋垃圾、雾霾和土壤污染、甚至新冠疫情(COVID-19)这样的全球卫生安全也和生态环境息息相关,这些新议题对环境治理理论产生何种理论冲击学界并无太多关注;(3)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不可能在本身获得解决,过去环境治理主要由环保部门负责,简单说对污染进行治理、对资源开发利用尽可能高效化利用,对生态保护划定红线;现在环境治理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维度和各个环节,而各个维度和环节都出现纷繁复杂的行为主体和利益纠葛,且不同议题之间影响、渗透的深度在增加。人们还发现也许某个环境子议题可能有办法,但不同议题不同解决方法却出现合成谬误,由此部门化治理范式迫切需向全政府、全社会、全领域范式转型。由此,也有必要对不同领域,不同尺度、制度内外、国内外的治理机制复杂化现象予以必要关注。
显然,这种范式变化体现了国际体系的深层次演变,系统性增强、复杂性提升、蝴蝶效应彰显。学术界曾提炼出 “机制复杂化”(Regime Complex)以描述不同领域、不同制度内外、不同尺度的治理机制出现的缠绕、交互、感应。这种复杂化对环境治理意味着什么,是正面的还是负面,值得关注。这种复杂性导致越来越多努力趋于无效,看到世界各国都将将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作为基本国策,但治理仍然赶不上退化、破坏的速度也就不奇怪了。环境问题以及相关联诸多问题危害性的加重、系统性的增强,越来越需要超越本身的范畴进行解决,这就提出了安全化问题。很长一段时间环境都未被纳入安全议程,而国际安全研究中安全也一直与核、军事等高级政治议题捆绑在一起。冷战结束之后,许多学者试图从“存在性威胁”角度界定环境议题,安全化成为潮流。安全化不断提升环境议题政策议程,获得更大治理推力但也造成成本迅速上升并对其他领域形成了挤占和冲击。这就提出了维护环境安全对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扰动是否超出了必要界线,由此许多人反对将环境安全化,认为安全化对政策制定并无实际意义。确实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社会系统性和流动性增强,安全化带来的后座效应不能忽视甚至超出了安全化本身效应,这必然引发“环境安全”讨论的思辨。总的来说环境安全的目的是使环境在“常规治理”和“安全应对”两个层面融合衔接,前者确保环境议题不需要被当成安全议题来处理,而后者确保“存在性威胁”出现能及时采取与问题相匹配的紧急措施。
环境议题安全化、政治化充分动员了政府和社会,世界各国也全力聚焦环境问题,但也不可避免带来在环境话语权和承载力分配的竞争,环境作为国家利益组成部分的重要性上升性。然而当前国际体系结构显著变化,新兴发展中大国整体性崛起,议价能力也大幅上升,而美欧等仍照旧全力维护自身承载力的秩序、制度安排和外交。这样围绕“谁为环境变化负主要责任,谁将是环境变化的主要受害者,谁将承担绝大多数治理费用”本来是不言而喻的事实出现巨大分歧,博弈加剧。中美分别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在维护全球环境安全方面有共同利益,譬如曾联合推进《巴黎协议》为应对气候变化注入强大动力,也相互指责对方不履行减排承诺、“不负责任”,拖世界后退。可见,环境议题已深度嵌入到中美关系大结构,特朗普执政以来奉行“美国优先”、不断撤出全球多边治理,而中国则积极进取参与,十九大报告更明确提出要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由此中美在环境安全采取何种路径值得比较,本书做出了分析。
作者简介:汤伟,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博士、复旦大学社会学博士后,主要以跨学科方法从事世界城市战略规划、全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已出版专著4部,发表论文三十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上海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外交部等项目十项,参与国家重大课题三项,获得上海哲社奖、上海社联优秀论文。
书名:《环境安全:理论争辩与大国路径》
著者:汤伟
版次:2020年9月第1版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开本:16开
字数:167千字
目录:环境安全:理论争辩与大国路径
前序
第一部分:环境安全的理论争辩
第一章:环境变化主要议题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第二章:环境安全的理论思辨?
第三章:机制复杂化对环境安全的影响
第二部分:环境安全中的新兴议题
第四章:新兴议题 I:自然灾害
第五章:新兴议题II:海洋垃圾
第三部分:环境安全的中国路径
第六章:中国参与国际气候制度的路径选择
第七章:中国在气候治理中的角色转变
第四部分:环境安全的美国路径
第八章:特朗普政府之前的美国环境外交
第九章:特朗普政府环保政策调整和中国应对
结束语
尾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