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密集的中东外交活动在中国外交史上可谓空前,充分表明中国—中东国家关系达到历史新高度。
20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的中东之行进入收尾。在4天的行程中,他访问了叙利亚、埃及、阿尔及利亚三个阿拉伯国家,与阿盟秘书长等官员举行会晤。这是继今年3月王毅访问中东六国后,不到4个月又一次到访中东。
运筹“大周边”外交
今年3月下旬,王毅7天之内访问中东六国,创下中国外长一次访问最多中东国家的纪录。而在不到4个月后,王毅再次启程前往中东。通过两次出访,今年中国高层外交已实现对中东主要国家的全覆盖。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丁隆表示,疫情之下,如此密集的中东外交活动在中国外交史上可谓空前,充分表明中国—中东国家关系达到历史新高度,标志着中东在中国外交中的排序显著上升。
中国为何如此重视中东外交?
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余建华指出,第一,中东是发展中国家集中之地,而发展中国家是中国外交的基础。第二,在冷战后中国的外交实践中,也明确把中东视为“中国周边战略的延伸和大周边战略的组成部分”加以看待和运筹。
余建华说,在中国倡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进程中,更需要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积极参与地区和国际热点问题的解决,捍卫共同发展权利和国际公平正义。因此,中国对中东的投入和关注力度明显加大。
另一方面,中东也是中国推进“一带一路”的枢纽地区、桥梁地带。要确保这一倡议走向高质量发展,中东是绕不开的。而倡议也有利于改善阿拉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帮助战乱国家重建,清晰反映出中国以发展促和平的中东治理观。
丁隆认为,中东外交关乎中国切身利益。中国能源进口约一半来自中东,未来这一比重还将上升。中东国家还是中国工业制成品和高科技产品的重要出口市场,对5G网络、卫星、清洁能源等产品需求旺盛。
“中东许多国家都是中国的好朋友、好伙伴。在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方面,双方坚定地相互支持;在反对霸权主义、反对以人权为名干涉内政方面,双方有共同语言和共同利益。”丁隆说,“这对于倡导多极化,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每一站皆有收获
从成果来看,王毅此行也是收获颇丰。
先看叙利亚之行。
在大马士革,王毅阐述中方关于解决叙利亚问题的四点主张,尤其强调反对任何在叙实施政权更迭的企图,坚定支持“叙人主导、叙人所有”原则。叙方则表示在涉台、涉疆、涉港等问题上无条件支持中方,希望加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余建华指出,此访正值叙利亚问题处于新的关键阶段。
一方面,10年前的中东变局,并未按照西方所想出现“民主化浪潮”,反而导致动荡和失序。叙利亚也沦为中东三大战场之一,至今仍有一部分地区被反对派和外部势力控制。另一方面,叙利亚总统阿萨德5月高票赢得连任,就在与王毅会晤的同一天,他宣誓就任总统,开启第四任期。不过,美国等西方国家反对阿萨德掌权,公然干涉叙内政。
在此背景下,中方奉行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独立外交政策,在叙问题上秉持公正立场,对叙利亚而言是一种极大的支持。叙方也乐见两国制定框架性协议,为叙利亚战后重建发挥积极作用。
再看埃及之行。
王毅表示,愿加强“一带一路”倡议同埃“2030愿景”对接。他还明确表示,上海合作组织外长理事会已同意给予埃及对话伙伴国地位。埃及总统塞西提出,以两国建交65周年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埃中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两国外长还共同签署了建立中埃政府间合作委员会协定,并出席中埃新冠疫苗合作生产项目实现100万剂量产“云见证”仪式。
余建华指出,中非邦交始于1956年中埃建交,其标志着新中国与非洲国家外交关系的突破。半个多世纪以来,埃及作为中国在非洲最重要的战略伙伴,在现代中非友好合作史上作用独特而重大。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埃友谊历久弥坚。在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之际,塞西独具匠心地以视频方式发来祝贺。此外,两国抗疫合作成为一大亮点,为国际社会抗疫树立了榜样——埃及成为非洲第一个同中国合作生产新冠疫苗的国家,正在携手开展惠及第三方(如巴勒斯坦等)的国际抗疫合作。这对于在中东、非洲等欠发达地区普及疫苗意义重大。
在埃及访问期间,王毅还与阿盟秘书长盖特会面,并发表联合声明。
丁隆认为,此番会晤有两点值得关注。第一,王毅提出落实巴以问题“两国方案”三点思路。第二,联合声明强调,应为2022年在沙特举办首届中阿峰会做筹备。
丁隆说,“两国方案”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是巴以问题的正确解决之道。但美国特朗普政府颠覆“两国方案”基础,使它遭受重大挫折。在此背景下,中方大力支持国际社会围绕实现巴以“两国方案”积极斡旋。无论是5月调解巴以冲突,还是上周举办巴以和平人士线上研讨会,都彰显中国始终秉持国际公理和道义,通过劝和促谈推动巴勒斯坦问题和平解决。
至于中阿峰会,在丁隆看来,这是自2004年中阿合作论坛成立、举行9届部长级会议以来,中阿合作机制的再升级。
“阿拉伯国家宗教派别、政策主张各异,能够以阿盟为代表,与一个大国建立集体合作和对话平台,本身就很罕见。”丁隆说,“而中阿合作论坛不仅办起来了,还在十几个合作领域取得成果,对中阿关系的意义可想而知。如今中阿合作又迎来提质升级的重要契机。相信明年的首届峰会能将各领域务实合作提升至新高度。”
最后,看阿尔及利亚之行。
王毅与阿方达成四点重要共识,包括尽快对接商签中阿全面战略合作五年规划以及共建“一带一路”实施方案,扎实推进阿尔及尔中心港等重大合作项目,等等。
丁隆和余建华指出,阿尔及利亚是领土面积第一、经济总量第四的非洲大国,是中国特殊友好的合作伙伴。上世纪50年代,中国坚定支持阿民族独立斗争,是第一个承认阿临时政府的非阿拉伯国家。上世纪70年代,是阿尔及利亚等广大发展中国家把中国“抬”进了联合国。而在今天,双方在能源、基建、抗疫等领域的合作都十分紧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阿尔及利亚政局动荡,如今虽然趋稳,但一系列经济和民生问题仍有待解决,因此对华合作显得十分重要。
中国不走美国老路
丁隆总结,王毅外长此行,表现出三个显著特点。
一是中国高度关注中东安全问题。从首站放在叙利亚,到在埃及提出落实“两国方案”的三点思路,都体现了中国对中东实现由乱到治的期盼,着力于中东冲突解决和安全机制构建。
二是中国高度关注中东发展问题。纵观王毅访问的三国,它们都面临国家治理的严峻挑战,或是转型的重大考验。这使得中国更有必要通过“一带一路”、大型经贸合作项目,为中东国家重建或提高工业化水平贡献力量,解决其发展瓶颈。
三是双边与多边合作并重。访问期间中方与三国签署多份双边合作协议,王毅还与阿盟方面就共建中阿命运共同体和举办中阿峰会达成一致,表明中国是区域合作和多边主义的强大推动者。
值得注意的是,王毅此访也引发西方舆论的关注和猜测。其中一种说法认为,中国试图趁美国撤离中东之机“填补美国留下的权力真空”。另有媒体猜测,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曾于5月访问中东,被视为拜登拉拢地区国家开展大国竞争的标志。中国外长此访是否有对冲美国影响力的考虑?
丁隆认为,上述说法显然站不住脚。
第一,中国无意走其他大国在中东走过的老路,即划定势力范围,通过军事手段、招募代理人等方式卷入地区冲突。这些做法只会加剧地区动荡。第二,中国不干涉中东国家内政,坚持中东的事由中东人民自己来办。第三,中国在中东追求合作共赢。
“促发展是中国中东政策之纲,劝和促谈是基本方法,这决定中国中东外交是建设性介入,于己于人都是有利的……这与西方在阿拉伯世界拉山头、搞派系,制造分裂的做法完全不同。”丁隆说。
余建华指出,美国其实从来没离开过中东,而中国其实一直都在中东。
余建华说,美国只是在中东搞“战略收缩”和“离岸平衡”而已,对中东地区的“绝对掌控”大不如前,但它当下乃至未来很长时期仍将是中东事务的最大外部影响者。
至于中国,它与中东国家的关系源远流长,现在则是强化了联系。而中国介入中东地区的方式也与美国不同,概括地说就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三“不”——在中东不找代理人,不搞势力范围,不谋求填补“真空”,而是应当推动大家一起加入“一带一路”朋友圈,编织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