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3月20日,上海国际战略问题研究会和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联合举办“中国共产党百年外交理论与实践”中青年学者论坛。与会专家的发言由本公众号整理、编辑并发布,以飨读者。
民族复兴视角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辨析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李开盛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历程中,民族复兴一直是指导包括外交在内的各项事业的根本指南。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开始在不同场合提出要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关提法也在十九大报告中固定下来。但在学术研究中,笔者发现很少有人把“民族复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结合起来分析,“民族”与“人类”两个主体间关系在学者潜意识里似乎仍然是作为一种对立而非共存关系而存在的,这反映出这两个概念仍然需要上学理上的沟通,以便为实践提供更好的指导。 首先必须意识到,“民族”是一件现代的“紧身衣”,包括中国在内的古代世界是没有民族概念的。民族概念的重要特点就是明确区分自我与他者,本身包括了比较强烈的对立含义。但是,中国传统强调的是由内及外、由己及人的天下观,在自我与他者之间本无明确的分界。 从实践中看,我国外交领域中所强调的民族复兴最终所聚焦的也不是民族,而是一个国际体系。因为在国际关系的视角下,民族复兴所对标的不只是汉唐盛世时的中国国力水平,还有当时的国际体系,即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基础、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朝贡体系。当然,恢复一种等级制的朝贡体系既不应该也不可能,但从国际体系层面实现民族复兴本是题中应有之义。而且,从多数国家特别是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看,当前国际体系确实存在诸多不如人意之处。复兴的中国致力于在这方面做出贡献并不奇怪,甚至应该值得欢迎,关键是在新时代新形势下这种新的体系到底是何面貌。 中国共产党的答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如习近平同志所强调的,“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和平发展。我们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仅致力于中国自身发展,也强调对世界的责任和贡献;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和平,不是动荡;是机遇,不是威胁。”那么,民族复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到底是一个什么关系?两者如何协调、配合?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民族复兴达到较充分程度阶段的必然要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任务就是解决中国强大以后如何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包括利益关系、制度关系和文化关系的处理。自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主动融入时但还不够强大时,这些并不是问题,或即使有也不突出。但是,当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上最大贸易国,对外投资存量全球第二的时候,如何处理中国强大后的外部影响已成为突出问题。这时,如果中国不能主动提出有效方案,各种中国挑战论、中国威胁论就会甚嚣尘上。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传统和合文化在新时代的必然体现。尽管在古代朝贡体系中中国与藩属国之间也会有相互攻伐的行为,但长期下来的基本特征是,中国没有利用宗主国地位扩张自己的领土,没有强化自己对这些国家内政的控制,甚至没有利用这一体系进行经济上利用与剥削,反而在处理朝贡事宜方面强调“厚往薄来”。为什么?中国的世界观确实是强调和平、合作的,文化上没有西方基督教的那种扩张型普世主义情结,强调的是“礼闻来学、不闻往教”的相互交流与影响。这就决定了,当前中国信奉的马克思主义也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搞制度、文化的扩张不是中国外交行为的特征。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消解中国发展过程中负面情绪的必需良药。不能否认的是,由于近代以来以民族国家为体的现代国际体系的形成,特别是中国在一个西方主导下的弱肉强食的国际关系框架下长期遭受欺凌,达尔文主义一度在中国很流行。当前,美国出于自己的霸权私利,对中国进行战略打压,特别是在台独藏独疆独以及涉华主权争端等问题上干涉内政、拉偏架,使得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难以消退。对此,西方与美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从自己国家的前途计,民族主义不符合传统中国要求,也无法指引未来中国的前进方向,中国必须有足够的主动意识、行动去消解至少是管控民族主义,特别是对抗型、排外型、偏激型的民族主义。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只是对外的主张,也应该体现为对内观念的引导与塑造,以确保民族复兴的驱动力永远保持在正确的轨道上。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推动中国民族复兴的持久保障。民族复兴越到深层次,压力就越大,与外部的矛盾与深层次冲突可能就更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进一步理顺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而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中国对未来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新构想。在传统的国家间关系架构下,国家之间的关系难以摆脱零和博弈的逻辑,特别是新老大国之间的关系难以逃脱修昔底德陷阱。正基于如此,在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目标下,中国还提出了建构新型国际关系的主张,并且希望与美国等国家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国家间关系本质,不建立起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正当的民族复兴事业必然会面临越来强大的西方打压,甚至面临夭折的危险。综合来看,民族复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但不矛盾,反而是相互需要、相互矫治、相互促进的。如何把这两个概念不但在理论上打通,而且在外交实践中也紧密结合起来,是中国共产党在外交实践中已经开拓并有待继续完成的宏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