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盛:民粹主义猖獗,考验政治韧性

以下文章来源于新民网,2021年1月5日

李开盛,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新冠疫情影响的范围深入到了几乎每一个角落,世界政治会因此改变多少?可以主要从两方面观察:

民粹主义浪潮火上浇油

早在疫情暴发前,由于全球化经济收益被精英阶层垄断,甚至发达国家中产阶级都感觉自己成为“失败者”,民粹主义潮流在美欧涌现,并成为推动特朗普这样非传统政治人物上台的深层次原因。随着疫情蔓延及其影响深化,民粹主义可能获得更多动力。

一是抗疫失败促使许多国家的政客寻求替罪羊。当然这些政治抹黑经不过科学检验,因此就必须诉诸民粹主义方式:重复添油加醋的谎言,煽动支持者的情绪,甚至采取政治宣示(如美国退出世卫组织)。

二是疫情可能引发持久的经济衰退,加剧政治分裂和两极分化,为民粹主义提供土壤。随着疫情延续,越来越多国家、政党及政客可能把疫情当作捍卫自己、攻击对手的工具。

美国已在这方面做了危险的演示。特朗普在国内指责顶级卫生专家,在国外抹黑中国,虽然连任失败,但获得了7000多万选民票支持,在美国大选历史上仅次于这次胜选的拜登。拜登很可能不会再贩卖民粹主义,但也没有办法把它从美国的政治仓库中扫地出门。

图片

图说:拜登和特朗普。图GJ

发展道路之争再成主流

近年中美实力日益接近,虽然美国仍在所谓民主、人权问题上对中国指手画脚,但再天真的中国人也都明白,美国口头上喊着要人权,实际上想的还是权力,即致力于打压中国崛起。

当疫情席卷所有国家时,一场国家治理能力的比赛在无形中展开。中国以较快的速度控制住疫情,并率先恢复经济增长,本应得到世界的认可与称赞。但美国皮犹中心调查显示,西方国家对华负面看法不降反升。

是西方没看到中国抗疫成果吗?不是,恰恰是他们看到了社会主义制度与中国道路在应对危机时体现出更多优势。他们不愿肯定中国的做法,甚至不愿相信中国疫情控制得如此之好。

对西方来说,疫情可能是一个提醒,提醒他们还有一种不同的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模式,在面临重大危机时可能表现得更好。中国传统是和而不同,中国政府强调不同制度和平共处,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但是,西方国家既期待西式民主一统天下,又无法相信另一种优势文明竟然没有一统天下的想法。因此,在中国以为世界应该摆脱冷战思维、不再以意识形态划线时,疫情却可能促使西方重新在意识形态上敲起警钟。

未来在于世界政治韧性

尽管疫情冲击下的世界政治暗流涌动,但历史并未进入拐点。民粹主义尚在国家筑就的体制高墙控制内,断言中西方会进入意识形态对抗也为时过早。萌芽是否终成毒草,暗流是否终成恶潮,取决于如下因素:

一是疫情发展及其对各国政治、经济影响的程度。如果各国经济受到疫情持久拖累,国内国际政治生态必将发生更大变化,民粹主义与意识对抗也就更有可能。反之,如果疫情能够逐步得到控制,国内国际政治的变化就只是局部、暂时的,不会成为持久的病症。

二是各国政治制度及国际治理架构的效率与韧性。抗疫长期化后,各国政府很容易陷入“抗疫疲劳”,民众也可能失去对政府的信任,这些都是助长民粹主义的因素。在国际层面,大国尤其是中美间的协调变得至关重要。未来的中美互动,决定的是整个世界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