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举办“科技创新与国际问题研究”系列讲座活动第五场——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院长高奇琦教授谈人工智能与国际政治经济结构变迁

2020年11月27日,结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和“四史”教育,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举办了“科技创新与国际问题研究”系列讲座活动第五讲。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委会委员、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院长高奇琦教授应邀做了题为“人工智能与国际政治经济结构变迁”的讲座。讲座由李开盛副所长主持。


高奇琦教授首先聚焦于人工智能发展对全球治理的影响。当前的全球治理仍是国家推动的全球治理,当前全球性问题主要有三类:第一是发展中国家不发达问题;第二类是发达国家不愿意让步问题;第三类是发达国家对不发达地区的介入造成地区性冲突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遵循两个逻辑:第一是霸权逻辑,霸权国家利用自身的优势在追求国家利益时衍生出的负效应;第二是冲突逻辑,基督教文化主导国际关系的准则规范与国际政治经济不断发展的现实之间矛盾,可理解为文明的冲突。


高奇琦教授指出,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仅没有遏制西方国家的霸权,发达国家反而凭借自身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巩固了技术优势。发展中国家需要踏实发展,积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在人才培养、降低成本、国际规则建构等方面争取发展机遇。而利用人工智能根本解决当前全球治理困境的方案首先应该秉持“机器人三原则”,设定智能主体的“半主体身份”,利用人工智能发展改善全球社会弱势群体地位,发展节奏调节的智能化,寻求全球治理和国家治理间的平衡,最终实现全球善治。


高奇琦教授还就区块链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进行了分析。高奇琦教授认为,区块链可分为科层区块链、私权区块链以及主权区块链。整体而言,区块链技术标榜的所谓去中心化是不现实的。比特币的发展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中心化的趋势。在算力上,寡头化趋势已经出现。基于社会治理的视角,区块链的发展可能将是一种“科层区块链”的样式。中美在区块链技术的发展路径、认知态度、处理方式、预期设定上均呈现显著的差异性。区块链技术能够为未来世界政府的出现提供多方面技术支持。


最后,高奇琦教授提出了新结构政治学的研究框架,并分析了智能革命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国科技创新以及中美两国在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等问题。讲座后,高奇琦教授与我所科研人员就人工智能的本质、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等相关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