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凡:把握时代的脉络,加强中俄科技合作

本文来源于中宏网,2020年8月28日

李立凡,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俄罗斯中亚中心常务副主任


      2020-2021年是中俄科技创新年,它充分体现了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高水平和指导意义。正如习近平主席8月26指出,中俄作为负责任的世界大国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需要两国科研工作者和科技界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交流合作,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

一、两国的科技合作历程与开创合作共赢新时代

  科技创新是当代中俄两国最富前景的合作领域之一,决定着两国发展的未来,影响着两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回首历史的脉络,中俄科技合作源远流长。总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69年),新中国成立与中苏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双方科技交流的基础。自1949年起,66所中国高校就与85所苏联高校进行科技交流,并与之合作了124个联合项目。1952年10月,中国科学院召开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国科学院关于学习和推广苏联先进科技的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中苏两国就于1954年签署了第一份政府间科学技术合作协定。

  第二阶段(1990-2000年),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建立的中俄友谊铸造了两国科技发展的兴隆。在1992年开始,中俄政府陆续签署了科学技术合作协定,到1999年两国政府签署了政府间知识产权保护和权利分配议定书,以及在俄中科技合作分委会议定书的框架下,中俄在科技领域展开合作。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和政治互信的深化是双方合作的有利因素。在两国关系中,科学与技术合作恰恰互补性最强,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巨大。截至到2000年,中俄科技合作规划包含79个基础和应用研究项目,双方取得了具有重大科研和经济价值的成果。

  第三阶段(2000-2012年),二十一世纪的到来,引领中俄科技合作更上一层楼。2000年伊始,中俄两国都非常重视创新合作方式,旨在尽快将研发成果应用于科技发展的产业化和商业化。2000年,中国科学技术部和俄罗斯工业、科学与技术部签署的创新领域合作备忘录是创新合作的法律基础。鉴于中国广阔的市场基础,中俄科学和高新技术中心在中国市场上推广俄罗斯技术,俄方还成立国际风险投资公司,着手建立联合创新组织。2001年5月,在浙江杭州成立了中俄科技合作产业园,旨在推广工业化学领域的研发成果。2007年11月双方签署了《俄中关于在科技优先发展领域开展共同项目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成为该阶段的重要标志。

  第四阶段(2012年至今),2012年中国十八大后的强劲发展,使中俄科技合作有了质的飞跃。随着中国科技的高速发展,中国在航天、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纳米技术、新高铁建设、环境保护等领域,已拥有足够的实力与俄罗斯发展科技合作。该合作正稳步朝着互利方向前进。纳米技术领域成为该合作的新示例,如中国科技部与俄罗斯国营纳米技术有限公司已经就该领域联合科技研究及将新成果推广生产达成了战略共识。2015年6月,在莫斯科举办了第一届俄中高新技术论坛。2017年3月中国商飞与俄罗斯联合航空制造集团成立了一家合资企业,用以研发、生产、销售及售后新一代远程宽体客机,计划于2027年实现。这已成为中俄科技合作的里程碑。

  中俄科技合作历史悠久,为两国国民经济建设与科技水平提升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如今,中国已建立了100多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这些园区将成为实施中俄科技合作项目的重要平台。同时,俄罗斯已在莫斯科建立中俄友谊科技园,两国均为实现科技合作和引进技术建立了若干新中心和基地。

 二、中俄科技创新合作的意义与发展前景

  世界大国在现代科学和技术中既相互竞争又进行合作,领先者的优势几乎只有几周甚至几天时间。近日,俄罗斯科技部就指出,俄罗斯在核能、自然资源勘探、软件开发、数学和物理等五个大领域具有领先地位。而中国在移动运用、大型技术项目、5G人工智能大数据、共享科技与电动汽车和探索太空等五大前沿领域全球领先。可以看出,两国在未来的科技创新合作领域是完全互补型的。

  中俄科技合作呈现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无限的发展前景。

  首先,双方政府的顶层设计引领了两国科技合作的重心和道路。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框架下科技合作分委会、中俄创新合作协调委员会,以及包括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科技部长会议等双多边政府间机制,为科技交流合作提供多渠道和宽平台的沟通保障。双方共同组建了中俄科技创新年组委会,由国家有关部委牵头,吸纳更多部门和地方单位积极参加,其目的是为更好统筹协调科技创新年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其次,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互利合作是两国科技合作的基石。经过20多年的良好合作,双方互信不断累积,互补效应不断释放,合作成果不断显现。如今中俄两国在科技的领先项目中各领风骚,中国拥有世界顶级的超级计算机,在基因学和新材料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未来中国还将在更多领域取得成就。互利互惠是合作的共性规律。从1999年10月田湾核电站一期工程正式开工以来,中俄核领域合作不断扩大,内涵不断丰富。如今双方已经开始拓展面向第三国的国际核电市场。在航空领域,中俄CR929远程宽体客机项目稳步推进。在航天领域,除了各自领域导航项目的对接和融合外,两国又着手进一步加强月球与深空探测合作。经过多年发展,中俄科技合作不断迈上新台阶,成为连接两国高水平关系最核心、最持久的纽带之一。

  再次、两国政府为科技合作注入了大量的资金支持。根据政府间有关协议,从2020年起双方将创建总额为10亿美元的中俄科技创新基金,用于促进两国科技合作项目的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并带动双方更多社会资本参与两国科技创新合作。中俄科技研发和创新道路得到两国政府和科技界的共同支持,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在各领域开展了积极合作,2013年171份基金项目申请书中,有50个科学领域的联合项目得到了两国基金会的支持,而2020年,这两个基金会共收到273项申请,256项通过初审,很大一部分项目是属于高科技和其他高端领域的合作研发。两国的科研基金将提供大量的研发资金,促进两国的科技合作。

  最后、中俄两国以实际行动明确了未来科技合作的发展重点,并勾勒了广泛的合作前景。新时代,中国高科技在世界是占有一席之地的。中国的总体科技实力排名世界第四位。创新能力世界第二十四位。研发能力世界第二十一位。传统上,俄罗斯总体科技实力世界第二,但是与美国的差距较大。在研发能力和发展的广度深度来说逊于日本。俄罗斯的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十位,未来发展的潜力巨大。今年以来,全球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成为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突发性全球危机。中俄将对防疫抗疫有巨大贡献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作为未来科技合作的主要领域,以此推动世界经济的有序复苏。可以相信,公共卫生、远程医疗等人工智能新技术的科技合作将成为未来中俄科技创新合作的重要方向。

三、中俄科技发展的难点和合作建议

  第一、中俄需更多地入主高端和前沿的科技领域,如人工智能(AI)和大数据等。AI领域两国发展极不平衡。俄罗斯自身缺乏完善的人工智能产业体系,虽然俄罗斯通过《2030年前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战略》,但在该领域俄罗斯的比较优势仅存在于人工智能体系中算法软件开发领域,在全球范围内,这种优势并不明显。总的来说,俄罗斯迫切需要加快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的全面发展,既避免在未来的大国竞争中处于下风,也防止其在全球经济中被边缘化。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有着广沃的市场,又是全球最早将5G商用服务落地的国家之一。中国政府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30年,中国的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将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中国将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现阶段中俄在该领域的合作不多,如今中俄都面临西方在高端芯片的制裁,双方先前在该领域的开发也未将对方纳入体系,这也为中俄未来在该领域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第二、中俄需要加强人才高地的开发,扩大核心技术人才的储备和团队建设。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要素,中俄双方高校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在师生互派、合作办学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两国的高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已成为中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双方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双向流动是双赢模式,现阶段主要还是以俄罗斯流出为主,未来应加大鼓励中国的科技人员到俄罗斯研发和创业。为此,中俄应当加快打造科技人才大数据平台,探索形成中俄人才发展合作联盟与人才工作创新共同体。并以此为基础打通与两国科技人才相关的科研资源数据的信息共享渠道。

  第三、中俄园区的国际化效应有待增强。2018年成立的中俄丝路创新园分别在两国的西安和斯科尔科沃开园。园区承载着中俄双方深度合作的期许和新型离岸模式,成为拓宽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重要承载区。但目前该园区国际化效果不明显,缺乏国际资本和国际科创企业的入驻。中俄各自有自己的高科技园区,也分别吸收了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和技术。但中俄丝路创新园仅仅只有两国的企业,而无国际创投资本和其他国家的优势科技企业,未来可以考虑吸收如中东和中亚的科技企业入园,如吸引哈萨克斯坦的有机催化企业和煤油转化技术企业入园,以此体现园区的溢出效应。

  第四、未来需加强中俄联合科技项目的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体现。两国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是融入世界经济的迫切需要,知识产权战略是指运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为充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并遏制竞争对手,谋求最佳经济效益而进行的整体性筹划和采取的一系列的策略与手段。2019年中俄两国的科学院签署了一系列文件,确定了科技合作的优先方向,同时还讨论了在双方合作中以及针对第三方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未来随着两国的联合产品的推出,有必要从多纬度的角度去思考对该科技的专利权的分配和保护,为今后扩大合作奠定法律保障。

  第五、中俄在科技合作领域内可增加第三方合作的机制。第三方市场合作是指两国企业与有关国家企业共同在第三方市场开展的经济合作。作为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模式,中俄科技界的第三方市场合作有助于中俄企业与第三国的企业优势互补。比如在中俄CR929宽体飞机项目,除了核心技术,在零部件和组件研制方面,可适当开展第三方研制合作,在航空动力方面,技术领先的法国赛峰集团有意参与,这也将扩大中俄在航空技术领域与其他西方国家的合作,提升产品的竞争能力,并打开欧洲市场,实现共赢。

 四、结语

  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俄承载着两国人民和国际社会的更大期待。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个别国家奉行本国利益优先,推行科技霸权主义,阻碍正常国际科技交流合作,这是中俄都不愿意看到的。中俄是世界科技大国,有着良好的研发环境和人才储备,两国在各自领域具有独特优势。且中俄都处于国家发展振兴的关键阶段,都将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选择。以中俄2020-2021科技创新年为契机,两国可以更好地优势互补、相互学习,推动科技创新合作取得更多的硕果,为今后打破封锁、跻身一流的科技发展道路,更好发挥科技拉动作用,助推两国关系不断迈上更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