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这场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全球性危机中,美欧因疫情持续加剧而成为震中和焦点。但在舆论的聚光灯外,中小规模的发展中国家也在承受巨大考验和代价,只是没能引起足够关注。
有些国家的疫情现实可能是被低估或忽略的。由于缺乏足够检测能力,很难知道真实疫情状况。世卫组织甚至警告,拥有13亿人口的非洲大陆可能成为下一个全球疫情中心。有些是发达国家民众难以想象的。如尼日利亚的学校因封闭政策面临断粮危机,菲律宾的小贩因失去每日收入而为居家隔离的生计发愁。有些是贫穷导致的劣势。如整个非洲仅拥有2000台呼吸机,不足实际需要的1/10。在各国高价竞购医疗物资的当下,本来就缺乏资金和渠道的一些中小国家很难抢购到必需的医护装备。有些则是疫情之外的次生灾害,随着外来投资、贸易和援助受到疫情冲击甚至阻断,不少发展中国家正面临严重的经济、社会甚至人道主义危机。
国际合作的缺失进一步加剧了中小国家面临的挑战。与富裕大国相比,综合实力较弱的中小国家本来就依赖于国际组织以及大国合作提供的各种有形或无形的公共物品,如稳定的市场、不断流入的投资和贷款、对社会民生的援助,在危机时刻更是如此。
但当下,国际合作正在成为某些大国自私行为的牺牲品。自诩为国际社会领导者的美国不但没在此次危机中发挥应有的领导作用,反而攻击世卫组织、“甩锅”中国以转移有关自身疫情防控不力的批评,这极大破坏了本就脆弱的国际抗疫合作。欧盟作为目前为止最成熟的发达国家一体化组织,却一度对自身成员都无法提供有效援助,更谈不上顾及欧洲之外的发展中国家了。
而且,本国至上的国际丛林法则可能在后疫情时代变得更加严重。美国的自私固然首先是本届政府奉行“美国优先”政策的体现,但也是美国长期以来不受制约霸权的必然结果。而疫情后出于恢复经济的需要,美国可能进一步推进海外企业回流、压缩海外援助、对其他国家推行更加苛刻的贸易条件,而这很可能对弱小的中小国家造成新一轮打击。
更严重的是,在新一轮国际秩序重组中,中小国家不但利益受损,其话语权也在进一步丧失。逆全球化潮流在疫情之前就已出现,而且竟然是在领导并在全球化中收益最大的西方大行其道,其背后逻辑之一是对外来移民的恐惧以及内部利益分配的不均衡。其实,西方反对的并不是全球化,而是其垄断利益得不到保障的全球化。至于那些在全球分工体系中居于底层的中小国家,它们的弱势地位以及全球化导致的更严重的国内分配不合理等问题,反而得不到足够关注和解决。
因此,是把国际抗疫的聚光灯也适当打向那些被忽略的中小国家的时候了。不分地域、国家与种族的新冠疫情应该成为世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契机,而不能使国际社会进一步倒退到弱肉强食、适者生存那种丛林法则。在实现本国疫情形势逆转的基础上,中国一直尽己所能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如进入4月以来,中国已分两批共计向30个非洲国家提供了防护服、护目镜、体温检测仪和口罩等物资,民间的马云基金会等也提供了大量援助。
但独木不成林,更重要的是强化国际合作以及更多大国的参与,尤其是在以下两个方面共同施力:
第一,继续强化世卫组织在国际抗疫合作中的领导地位,重点对中小国家提供抗疫帮助。世卫组织已在这方面开展积极努力,如总干事谭德塞表示将与世界粮食计划署协调开展联合国供应链特别工作组,以增加采购并分发个人防护装备及临床护理物资。4月24日,世卫组织正式启动国际合作倡议,加速新冠肺炎疫苗、诊断工具和治疗工具的研发、生产和公平分配。众所周知,作为一个受制于成员提供经费的国家间组织,世卫组织自身拥有的资源其实相当有限。所以,当务之急是各个大国积极行动起来,在资金、物资等方面提供支持并积极加入世卫组织领导的国际抗疫网络中来,从而为中小国家抗疫提供强大的国际后盾。
第二,发挥联合国、G20、国际货币基金等国际组织在恢复世界经济方面的协调功能,坚持全球化进程并使之在有利于中小国家的公正、合理轨道上运行。当前各大国争相推出经济刺激甚至吸引产业回流的政策,如果没有有效的国际协调,就很可能出现“以邻为壑”的效果,这对中小国家尤其不利。另外,实力较弱的中小国家往往缺乏自救能力,需要通过国际协调向其提供特别援助,并为其经济恢复提供政策指导与针对性的支持。西方大国在这些国际组织发挥着主导作用,这就需要它们迅速行动起来,积极倡导、支持并推出具体的国际合作举措。
疫情汹涌,而中小国家很可能是国际抗疫大局中的短板。这块短板补不上,国际合作抗疫就很难取得最终的成功,世界也不会尽快地重新变得完整。
来源:环球时报,2020年4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