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新民晚报电子版,2020年2月20日
胡志勇,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
日前,印度尼西亚总统佐科访问澳大利亚,表示两国要团结起来战胜“共同的敌人”。佐科表示,“共同敌人”主要指亚太各国未来可能遇到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包括保护主义、不包容和气候变化等。
佐科总统今年首次出访选择了澳大利亚,主要聚焦经贸议题,并考察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的建设,为印度尼西亚迁都寻找可借鉴的经验。
从地缘战略考量,印度尼西亚是澳大利亚最重要的邻国,印度尼西亚的地理位置决定它对澳大利亚的本土防御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地缘战略成为两国战略关系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作为隔海相望的邻居,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之间的关系起伏不定。澳大利亚觉得人口众多的印度尼西亚可能成为自己北方的威胁,更担心其势力渗入到南太平洋。
长期以来,澳大利亚以大英帝国的继承人自居,利用位居太平洋、印度洋结合部的优势,积极海外扩张。独特的地理位置使澳大利亚很难对欧亚大陆事务迅速反应并有力介入,却具备了离岸平衡手的条件。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发展,海洋运输和海洋安全成为澳大利亚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澳大利亚2016年明确指出维护东南亚地区海洋安全是其战略目标之一。印度尼西亚也提出了“全球海洋支点”战略,强调推动海洋经济发展,要把印度尼西亚发展成为海洋大国和印太地区的和平稳定中心。
目前,印度尼西亚与澳大利亚的合作覆盖了反恐、海事安全、人道主义援助、灾难救援、反偷渡、维和及情报等领域。印度尼西亚与澳大利亚的双边关系,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国地缘战略考量和美国“印太战略”的影响。
中国是澳大利亚经济发展的重要伙伴,并在2007年取代日本成为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澳大利亚与中国经济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中国与印度尼西亚的双边关系取得实质性发展,2015年3月,两国发表关于加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中国已连续8年成为印尼第一大贸易伙伴。
因此,一些西方媒体以印度尼西亚与澳大利亚两国在南海地区拥有一些共同利益为“依据”,别有用心地将佐科提到的“共同敌人”过度解读为印度尼西亚与澳大利亚将结盟对抗中国。这些不顾事实、不负责任地言论完全站不住脚。
一方面,虽然澳大利亚近年来积极追随美国搅局南海事务,不过作为域外国家,它的影响力十分有限;另一方面,中国始终贯彻执行睦邻政策,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了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在经贸、文化、环保、航运等各个领域的务实合作,双方取得双赢效益。
就在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之际,印尼总统佐科还专门致电习近平主席,表示作为中国的真诚伙伴,印尼将始终坚定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印尼愿同中方共同努力,继续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相信经过这次疫情的考验,印尼同中国的友谊将进一步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