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勇:美俄战略对话 有助全球安全稳定

本文转载自联合早报,2020年2月12日

胡志勇,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

新年伊始,美国负责国际安全和不扩散事务的助理国务卿福特,与俄罗斯副外交部长里亚布科夫,率团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行了战略安全对话。双方就军备控制和战略稳定等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并阐述了各自的国家战略政策,以降低双方在重大安全问题上的误解。


美俄还讨论了核储备、核战略以及军备控制的作用和未来前景等问题。双方决定在近期就特定议题开始专家级接触。


两国于2010年签署的《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将于2021年到期,该条约旨在限制美、俄部署的核弹头和运载工具数量。美俄《中导条约》去年失效后,《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成为两国间唯一的军控条约。俄罗斯已多次表示愿意不设前提条件延长该条约有效期,但美国目前对此仍未有明确态度。


2015年6月,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全体会议的演讲中明确提出,美国的政治决策正使世界陷入“新冷战”。俄罗斯在当年列装40多枚新的洲际弹道导弹,标志着美俄关系进一步逼近“新冷战”的边缘,直接加剧了战略安全层面的恶性互动。俄罗斯开始更加强调核武器对国家安全的核心作用,加大对核武器的投入,并进行全面的升级换代。


面对俄罗斯强化战略武器的态势,北约国家积极强化核力量建设,加剧了全球战略武器的军备竞赛。美俄之间日趋激烈的核互动,令全球安全局势更为不稳定,爆发核冲突的危险性陡然上升。


乌克兰危机后,俄罗斯开始逐步恢复对核威慑力量的投入,以发挥战略威慑作用,慑止美国等北约国家的核攻击和大规模常规军事进攻。与此同时,北约国家频频在东欧盟国加强常规军力、重新部署重武器装备,也进一步刺激和加剧了俄罗斯的战略忧虑,俄罗斯不得不强化核武器的战略威慑作用。

近年来,全球战略安全形势急剧恶化,单边主义和霸权行径甚嚣尘上,严重冲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特别是特朗普上台后,宣布退出《反导条约》,推卸国际责任,导致国际核裁军进程严重受挫。


美国提高核武器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地位,奉行更具进攻性与实战性的核威慑战略,积极发展全球导弹防御系统,加快推进全球反导系统建设与部署,研发全球即时打击系统,组建太空部队司令部,加强网络、太空等新疆域军事能力建设,强化新兴科技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以谋求美国在全球全方位战略安全优势,客观上加剧了美俄之间的核竞争,并进一步加剧了双方的政治互疑,严重影响了美俄政治关系的发展。


此外,特朗普政府奉行“美国优先”政策,明确将中国和俄罗斯定位为美国主要战略竞争对手,破坏了美俄中三个大国之间的战略互信,无疑增加了战略安全领域的大国协调难度。美国在亚太地区部署陆基中程导弹系统,加剧大国对抗和军备竞赛风险,损害大国互信和全球战略平衡。全球战略安全领域的失序、失衡进一步加剧,全球安全不确定因素上升。


此次美俄战略安全对话,对全球安全形势而言具有重要的影响。世界上两个核大国能够坐下来讨论各自的国家战略政策,以及军备控制与战略稳定等影响全球和平与稳定的问题,表明了两个大国都不愿意使世界安全秩序失衡,动摇世界的安全与稳定。


当然,这次战略对话只是双方迈出的第一步,今后美俄两国应该进一步加强高层安全领域的战略互动。在遵循“维护全球战略稳定”和“各国安全不受减损”等原则前提下,美俄应加强核战略与核政策对话,客观看待彼此的战略意图,真实了解对方的核政策与核力量,管控好各自的核力量,防止战略误判引发意外和危机。


美俄应明确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切实履行好各自责任,进一步大幅实质性削减各自的核武器,将核力量维持在维护国家安全所需要的最低水平,为其他有核国家加入多边核裁军谈判创造积极条件。


核武器国家和无核武器国家应加强沟通对话,共同推动实现无核武器世界。同时,以美俄为首的核武器国家应向无核武器国家作出提供安全保障的承诺,以减少核武器扩散,减少核风险。


当前,与美俄两国核力量相比,中国显然不在一个层次上,中国无意参加与美俄的核裁军谈判,但并不意味着中国不参加国际核裁军努力。中国一直并将继续积极参与联合国、裁谈会、五核国等多边机制框架下的国际军控谈判与讨论。中国始终致力于维护全球的和平与稳定,积极践行多边主义,努力维护全球的战略稳定,为国际军控与裁军进程发挥中国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