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盛:为什么是菲律宾

编者按:本文系李开盛所撰《遇见菲律宾:一位中国学者的旅菲散记》一书的序言。该书于2019年11月底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正在奔跑上市中,敬请期待。


作为国际问题研究人员,我去过的国家不算多,但也不算很少。在我关注的东亚国家中,我去韩国的次数更多,我虽然算不上韩国问题专家,但相对菲律宾而言,我对韩国的了解可能还是多一点。我为什么不揣浅陋,单单写一部有关菲律宾的札记呢?


这也是我要问自己的问题。


记得我第一次去菲律宾是2015年。当时正在从事东亚第三方与中美关系的研究,计划选两个国家进行调研,我的选择是:东北亚韩国,东南亚菲律宾。理由是:这两个国家都是美国的盟国,同时又分别与朝核问题、南海问题两大涉及中国外交与中美博弈的地缘政治热点紧密相关。在那之前,韩国我已去过几次,但菲律宾从未涉足。


为了对菲律宾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我当时申请了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的资助,拟到菲律宾大学亚洲中心进行为期半年的访学。当同事们听到我要去菲律宾时,第一反应往往是:你为什么要去菲律宾?一些人觉得我把六个月浪费在这个地方不值得。我曾去国家留基委设在上海的集训部,这是专门为获得留基委留学资格的人办理出国手续的地方,我当时想咨询去菲律宾的签证等相关事宜。结果对方并不知道得比我更多。据一个工作人员说,他这里从来没有人办到这个国家访学手续的。包括我去菲律宾驻上海总领馆申请签证,也没有访问学者或相关签证类型。结果我只能申请商务签证,其居住期限为59天,而我访学期限定为半年。怎么办?对方告诉我只能到了菲律宾以后再申请签证延期。我不知道菲律宾的签证本就这样,还只是在中国如此。


当然,这只是上海的情况。在东南部省份,关注和研究菲律宾的人稍多些。例如,等我到达菲律宾大学亚洲中心后,了解到数年前曾有暨南大学的代帆博士和广西民族大学的陈丙先博士在那里访学,我访学期间也有中国学者前去短时间访问、交流的。访学期间还参加了由菲律宾大学亚洲中心举办的一个菲律宾研讨班,成员多为来自东南部沿海省份的学者。北京也有一些学者从事菲律宾或与菲律宾相关的研究,如北京大学的吴杰伟教授、外交学院的查雯博士等。但中国学者总体上对菲律宾不够重视,特别是对其政治、外交缺乏深入的研究,应该是一个事实。


这种忽视可能是不应该的。在笔者去访学的2015年,当时菲律宾发起的南海仲裁案正弄得沸沸扬扬,对中国外交提出了严峻的挑战。2016年6月,杜特尔特出任菲律宾总统后,中菲关系实现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寰。但可以大致肯定的是,杜特尔特的友华态度并不是菲律宾对华政策的终点,中菲关系还会继续起伏下去。有心的朋友可能还记得,在对华不那么友好的阿基诺三世之前,女总统阿罗约曾执掌马拉坎南宫(菲律宾总统府)长达九年,并宣布中菲关系进入“黄金时期”,但结果还不是在阿基诺三世时期陷入动荡?究其根源,还是在于根深蒂固的南海岛礁主权归属及其附近海域的权益争端(也就是简称的南海问题)。由于涉及敏感的主权问题以及重大的战略、经济利益,要任何一方轻易让步是不可能的。所以说,南海问题可能能够得到管控,但很难被彻底解决。一旦受到某些因素的触发,但很可能弹出来影响到中菲关系。而中菲关系一旦恶化,其的影响还不只限于双边。一是由于南海争端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东盟国家对华政策的风向标,中菲关系势必影响到中国与东盟整体关系。二是菲律宾是美国的盟友,一直是美国牵制中国的一个重要棋子。从这个意义上讲,说菲律宾是我们周边外交棋盘上的支点国家,此话并不过分。


在此背景下,对菲律宾研究的忽视便显得难以理解。究其根源,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是,无论在学术界还是政策界,确实部分存在着不重视小国的天朝自大心理。在一些人看来,外交主要是搞定美国、俄罗斯这些大国,觉得一旦“纲举”必“目张”,其他国家便不在话下。


国际政治确实首先是大国政治,但不全部是大国政治。而且,在攸关中国核心利益的周边国家中,切不可小视了第三方小国的作用。像菲律宾这样的国家,虽然是美国的小盟友,但却是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其内政外交自有一套逻辑,而且和越南一样,处于像南海争端这一重大问题的核心。如果仅仅重视美国而置这些国家于不顾,我们的政策可能就有盲人骑瞎马之虞。而且,进一步看,中美权力结构性矛盾决定了中方作为空间的有限性。特别是自特朗普政府上台、明确中国为美国“首要战略竞争对手”以来,中美关系的转圜空间事实上越来越小。在这种情况下,如能从第三方小国打开局面,不论对于我们的双边外交、周边外交乃至大国外交,都不无益处。


自十八大以来,对周边小国忽视的现象多少有所改观。一是研究上较前有所重视,教育部已开始在高校设置各种地区国别研究中心,对小国的研究至少在数量分布上去了。二是在政策上也重视从周边开始,甚至将其摆到“首要”的位置,先后提出了互联互通、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亚洲安全观等一系列强化与周边关系的概念。包括把“一带一路”作为重大战略推出,个人以为也是从周边出发,通过侧翼推动大国外交且带活中国全盘外交之举。


从内政来看,菲律宾也是一个值得考察的对象。作为美国制度的复制品,菲律宾先前被称为是“亚洲民主之窗”,但现在却被许多人视为失败民主或劣质民主的典型。菲律宾民主真的是那么糟糕吗?其他国家又可以从中学到什么经验与教训?其政治为何能够在推翻独裁的马科斯政权后三十年的时间保持基本的稳定?杜特尔特的当选与执政也是一个有趣且有深意的现象。作为一个处于传统边缘地区的市长,却能够以“菲版特朗普”的形象入驻马拉坎南宫。上任仍不改其不拘一格的言行,推行受到西方批评的禁毒政策,却一直保持了较高的支持率。无论从政治学、社会学甚至是民族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杜特尔特现象”可能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事实上,研究小国外交,不但要从其外部行为着手,也需要观察其内部特性。国际关系理论总喜欢把国家看成相似的行为体,在外交决策方面总是根据同样的逻辑行事。这个道理或许没有错,但错的是它忽视了每个国家的外交决策都有其身的特色、风格与取向,而决定这些就是其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甚至是民族性格。正是从此角度看,要理解菲律宾的外交,就需要我们投入较其他周边国家更多的精力。这是因为菲律宾与我们有太多的不同:地理上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菲律宾是一个群岛国家;历史上中国自诩有五千年文明,而菲律宾群岛真正成为一个国家不到五百年,而且还是在西班牙殖民统治的结果;文化上中国崇尚儒家传统容纳多种宗教,菲律宾则是我国周边唯一以天主教为主导的国家;政治上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菲律宾则奉行美国式民主体制。诸此等等差异,都不能不对菲律宾的外交产生深刻影响,但目前在不多的菲律宾外交研究成果中,很少深入去涉及其历史、民族与文化。而一部分菲律宾研究者往往是外语学院的教师,主要从事语言、文化的研究,则较少涉及政治与外交。


正是基于这些背景与考虑,笔者当时才决定到菲律宾进行为期半年的访学。除了外交议题之外,还争取对菲律宾的历史、文化、社会进行较多的考察与了解。在菲律宾朋友的帮助了,我访谈了学者、退休大使、非政府组织人士等。除了参加一些学术会议、讲座之外,主要精力放在各地走访与考察上面。除了居住的马尼拉外,我还走访了碧瑶、杜马革特、卡班卡兰、巴科洛德、奥隆阿坡、达沃等城市,还曾在尼格罗斯岛上的农民家里体验了几天的生活。所到之处,也尽可能地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尽可能全方位地丰富自己对菲律宾的了解。那半年期间,已撰写了一些相关的游记或札记,内容涵盖了菲律宾的历史、社会、政治、文化与中菲关系等,多发表在澎湃新闻网、《环球时报》、《东方早报》、《文汇报》、《环球杂志》等期刊、报纸和新媒体上面。


2015年访菲归来后,笔者一直同相关的菲律宾学者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邀请过其中一些来上海讲座。我还有幸参加所在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与雅典耀达沃大学、达沃市政府的相关合作项目,并于2017、2019年两次再度赴菲,进一步加深了对菲律宾的印象与认识。


但总的看,本书中的文章不过是笔者管窥之见而已。全书的内容也说不上系统,也不是规范的学术文章,只是呈现出来的一些有关菲律宾的知识“碎片”。之所以想把它们出版,主要是觉得国内关于菲律宾的出版物太少。作为引玉之砖,笔者不过是以自己浅薄的经验,将一些浅识浅见奉献给大家,尤其是国内对菲律宾感兴趣的普通读者,以求在为丰富信息略作贡献的同时,期待引起大家的思考与更多人的研究,并尽可能客观全面地认识菲律宾。


附1:目录


序:为什么是菲律宾?


一.不一样的菲律宾

菲律宾民主怎么了?

左派的未来

民族主义观察

农村印象

女佣与外交

美菲关系为什么特殊?

人、国家与命运:中菲之间的简单比较


二.中菲关系思考录

祖与国:华人在菲律宾

华人不是中菲关系的唯一纽带

“近视的”菲律宾

杜特尔特能够绕过中菲关系的“坎”吗

知华派、知菲派

中国文化走出去:菲律宾见闻录

上海社科院的达沃“情缘”


三.行走散记

马尼拉点滴

山间碧瑶

长滩印象

尼格罗斯岛的人与事

苏比克湾的前世今生

达沃侧影

菲律宾的旧人新事


致谢


附2: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