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讲:《中外人文交流——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第三支柱的兴起》

20171110日,复旦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张骥应邀来我所做了题为“中外人文交流——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第三支柱的兴起”的精彩学术报告。此为国际关系研究青年菁英讲坛第16讲。

张骥认为,近年来,中国外交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是人文交流的兴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经历了“外交为经济建设服务”,政治经济双轮驱动,政治、经济、人文三足鼎立的演进过程。中外人文交流的兴起,其背景是文化在中国国内政治议程和外交议程中地位的上升,主要有以下几个动力:其一是中国物质力量的上升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其二是中国在国家形象上仍然面临西强我弱、软实力逆差的现象,需积极提升国家形象和软实力;其三是中国文化自信的恢复,对传统文化有一个重新认识的过程;其四是在社会主义强国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人文成为一个重要维度。与此同时,外部对与中国交流的需求也在大大提升,希望学习中国成功背后的文化。

张骥提出,近年来,人文交流已经日益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第三大支柱。他介绍了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建立的八大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并结合人文交流与公共外交、民间外交的联系与区别讨论了人文交流的内涵和层次。他提出,中国的人文交流主要有三种战略路径:其一为替代型,旨在缓和国与国之间现实利益矛盾的紧张方面,为外交加入一些柔性成分;其二,对接型,对方也强调人文吸引力,如法国等;其三、辐射型,中国对对象国有很强的吸引力,如传统文化、传统宗教在周边国家的影响。

张骥进一步讨论了在中外人文交流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一是缺乏统筹,人文交流机制内部的协调,人文交流与经济合作、政治互信之间的协调需要加强。二是主体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更加注重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让人民成为人文交流的主体,上面要管好,下面要放开。三是需要改进交流方式,注重开发一些可持续的长效项目。四是需要改进人文交流的内容。何以交流?不能总是孔子、书法、京剧+熊猫四大件,传统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要注重当代人文成果,传统文化、现代化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应成为人文交流的内容。

最后,张骥强调,人文交流要有全球视野和人类的情怀和担当。中国倡导“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是对人类不同文明交流的重要贡献。人文交流是双向交流,中国需要继续保持对外开放和学习的谦虚态度,处理好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大的关系。真正的交流,考验中国是否能为国际社会和人类贡献有吸引力的文化、思想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