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把握“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四年来的地区合作形势、特别是评估“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后近半年的新发展,以及加强相关单位之间的合作与交流,10月28日,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与上海外国语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主题为“‘一带一路’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学术研讨会。
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刘鸣研究员和上海外国语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汪宁教授分别致开幕词。会议围绕“一带一路”合作倡议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一带一路”与区域经济合作和“一带一路”倡议下双边与多边经济合作机制三个议题展开。
王联合教授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在保障通道安全、服务整体外交战略、缓解战略压力等方面为中国外交的持续开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反衬了美国“新丝路计划”的失败。美国国内近期出现了建设性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声音,特朗普政府是否会转变立场,值得密切关注。顾炜博士认为,俄罗斯在“一带一路”问题上仍然是面和心不和的状态,尽管中俄签署了带盟对接的联合声明,但俄罗斯的实际表现并没有推动合作进展,例如中俄双边的基础设施合作项目缺乏进展、俄罗斯寻求外交突破的过程中实际上影响了“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等。郝群欢博士表示,尽管朝韩双方都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有兴趣,但政治安全形势的紧张限制了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王会花博士以维谢格拉德集团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为例,探讨了“次区域+”合作模式作为“一带一路”深化发展路径的前景。左品副教授探讨了拉美地区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立场与中拉合作前景。柯静博士从法律保护制度建设的角度讨论了当前“一带一路”建设中双边投资协定存在的问题。而展望未来的建设前景,马斌博士指出“丝路+”机制可以深化地区合作。针对“一带一路”在各地区的不同进展和当前存在的问题,刘鸣研究员指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表明中国希望通过共同发展来赢得民心,在具体研究开展过程中,应注意区分宽泛的“一带一路”与核心的“一带一路”,并应在“一带一路”框架内区分双边关系和多边关系,不应笼统地混为一谈。
围绕中亚的区域合作问题,与会专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看法。汪宁教授指出,中亚独立二十余年来始终没有解决认同问题,中亚各国在“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我们怎么走”这三个问题上一直没有找到答案,这限制了中亚地区合作的发展。李立凡副研究员认为,在具体的问题领域,例如能源,尤其是新能源领域,中亚国家之间的合作潜力巨大。韦进深博士指出,中国、俄罗斯与美国各自提出的中亚合作方案成为中亚地区合作发展的主导,彼此之间存在竞合关系,欧盟、土耳其等也加大了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在“带盟对接”的问题上,张健荣副研究员认为规则方面的对接问题至今未能有效推进。毕洪业副教授也指出,既有的地区合作机制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很难发挥人们期待的作用,例如中俄印合作机制能够发挥作用的空间越来越小。张屹峰博士认为带盟对接要谨防变成中俄双方的对接,而应更多地利用多边机制来推动合作。上外的留学生马迪耶夫认为哈萨克斯坦关注中俄在中亚的战略活动,中俄对中亚的未来具有不同的话语权,进行某种程度的分工可能有助于地区合作的开展。
通过此次合办会议,双方的研究人员加深了对“一带一路”建设和欧亚区域合作等相关问题的认识与理解,加强了彼此间的合作与交流,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开展合作有推动作用。
(顾炜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