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特斯坦教授围绕美国教育的演变和特征阐述了艺术音乐的人文教育作用。他指出,英国的早期教育体系是为了培养绅士和国会议员;而德国是注重培养工业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在美国内战期间,当时创办了康奈尔大学,主要致力于美国工业和农业的拓展。19世纪,又涌现了芝加哥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它们综合了英德大学的特点,既培养精英,也造就专业人才。20世纪,美国推行开放式的人文通识教育。大学一年级不设专业,学生可以选修任何课程,包括艺术音乐的人文课程。教学中以提问题的方式代替专制灌输式的主题教育,鼓励和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动手解决问题,问题没有统一答案,也不怕犯错误。理工科学生学习艺术音乐类的人文课目,有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博大胸怀。比如,爱因斯坦就非常崇尚美的事物,在他的研究中也体现出这种完美感。教授还认为,翻译转换是十分重要和复杂的。从一种语言转换到另一种语言,从语言转换成视图,音乐转换成视图或者语言等都是十分奇特的。
演讲结束后,波特斯坦教授与上海犹太研究中心的学者和上海音乐学院的师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关于曾经在中国婴儿教育方面比较流行的“莫扎特效应”,他认为,音乐中和声旋律的完整结构和逻辑性对人的认知是有影响的,可以帮助提高人的认知和记忆能力。谈到多元文化,教授指出,这是一个对应文化霸权的概念。对多元文化要分门别类比较困难,因为多元文化中时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至于犹太音乐为什么在欧洲那么突出,教授觉得,这与1789年开始犹太人解放运动有关。犹太人为了积极融入欧洲社会,竭尽全力展示自己的才华,尤其在音乐方面。相比欧洲,美国犹太人的音乐造诣是走下坡路,因为犹太人不需要去证明什么。另外,当犹太人在全世界离散时,严格意义上的犹太音乐已经难以界定,因为犹太音乐里已经融入了当地文化的元素。最后在谈及巴德学院的人文综合教育模式时,波特斯坦教授直截了当地批评道,现在美国的高中教育非常差,加上当今信息社会越来越依赖全息图像和数据库,就像医生这样的专业人才都不思进取,按图索骥,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每况愈下。因此,巴德学院就是要在全世界推广通过音乐艺术进行的人文综合教育模式。在美国开办了三所,在俄罗斯开了一所,希望在中国也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