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战略关系与中巴走廊建设专题研讨会召开

    2017523下午,由复旦大学南亚研究中心和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中印战略关系与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专题研讨会在上海社科院顺利举办。会议包括“影响中印战略互信的各类深层次因素”、“提升中印战略互信的具体对策”和“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风险与应对”等议题。来自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生国际战略与政策分析研究所所长郭学堂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周边国家研究院姚远梅博士、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刘宗义博士,以及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余建华研究员、《国际关系研究》杂志编辑部主任傅勇研究员、赵国军博士、张屹峰博士、刘锦前博士出席了会议。复旦大学南亚研究中心的杜幼康教授、张家栋教授、林民旺青年研究员、章节根副教授与会,并分别做专题发言。

    关于中印关系,与会者认为:中国与印度处于深刻互动和政策调整的关键时期,相互之间存在政治冷经济热、官方冷民间热等现象。当前,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随着中国与美国力量的接近,印度的杠杆作用上升;随着中国与印度力量差距的拉大,巴基斯坦的杠杆作用下降;相对于印度,巴基斯坦战略劣势日益显著。中印之间存在心态不对称、战略地位不对称、外交节奏和方式不合拍等问题,战略合作基础有被削弱的危险。但是,在经济全球化、国际格局多极化、国际关系行为体多元化和国际关系形态复杂化的大背景下,中印两国之间不存在全面竞争、对抗的基础和必要性。

关于影响影响中印战略互信的主要因素,与会者认为主要有三大类:一是老因素,主要是边境争端,中巴关系,藏独问题,美国因素等;二是老因素的新发展,如中巴经济走廊,联合国1267委员会名单等问题;三是新因素:中印两国都处于战略上升期,国际舞台上的相遇日益频繁,其中有合作也有竞争与摩擦。杜幼康教授把其总结为“老问题上的新摩擦、旧症结上的新伤疤、新形势下的新矛盾”。

关于促进中印两国战略互信的主要措施,与会者认为:一是,中国应把中印关系问题应该提高到战略层面。中国和印度同时崛起的趋势不会变,印度在南亚和北印度洋地区的地缘重要性不会变,中印同时崛起导致的国际格局变化趋势也不会变。在这种情况下,中印关系同时具有双边、地区和国际意义,关系到亚洲的前景与未来。中国应让现在多方面合作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相互尊重核心利益和关切,加强双方政策层面上的沟通,促进人文领域的交流。二是,中国要准确认识印度对华相关举动的意图。例如,在对一带一路的态度,印度目前主要反对的是中巴经济走廊,而不是整个“一带一路”战略,最好只是态度消极或抗拒。三是,应促进两国利益融合,来推动中印关系相向而行。例如,可考虑建设“环喜马拉雅经济合作带”等。四是,中国对印政策要务实求真,不要求全求大,尊重印度利益与关键,但也不必事事都以印度的态度为必备前提。

    关于中巴经济走廊,与会者认为:

一是,中巴经济走廊建设顺利,中巴两国在具体布局和收益分配方式等问题上,还存在分歧。巴基斯坦安全形势总体尚好,但是安保、人文交流、经济园区的建设方面仍存在提高空间。

二是,中巴经济走廊具有深远意义。从短期来看,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主要是照顾到巴基斯坦国内的发展需要。但从长远上来讲,巴基斯坦经济发展将会增强其抵抗宗教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的能力,对维持地区安全和稳定都非常重要。

三是,中巴经济走廊也面临三方面的威胁:国内政治风险是首要风险。巴基斯坦政治力量多元、分散,很难形成一致和高效的动员能力,是可能影响中巴经济走廊的首要因素。非传统安全风险。国际和国内恐怖主义威胁,经常性干扰走廊建设项目的实施效率,但不会在根本上影响经济走廊的进程。国际因素。印度和阿富汗都有影响巴基斯坦国内安全形势的动机和能力,但尚不是关键性力量。

简而言之,会议认为,中印两国在人文、经贸和投资等方面有进展,在政治和安全领域面临挑战,合作共赢的大基础仍然稳固。同时,在当今世界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加、经济民族主义情绪和极端主义思想上升的情况下,中印两国作为未来世界的主要国家,必须走到合作共赢的道路上来,对抗的代价对双方都很大。中巴经济走廊的未来,主要取决于中巴两国政府、企业和民间组织之间的互动状态及效率,外部因素不起决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