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勇:《中评:印度经济与中国经济不可同日而语》

中评社北京101日电(评论员 胡志勇)最近由于中国经济放缓、股市下跌等着实让印度某些官员们高兴了一阵子,莫迪就提出中国经济放缓是印度的一个重大机遇,呼吁印度投资者需要抓住全球市场波动和中国经济放缓的机会,加大投资以刺激印度的经济增长。印度可以占据中国有可能退出的出口市场,而且,印度许多高官们甚至认为如果印度能想方设法实现8%-9%的经济增速,印度将能取代中国成为全球经济的驱动器。
  尽管印度人喜欢这么比,但拿印度经济与中国经济相比非常荒谬。现实是中国远远领先于印度。自1991年以来,中国曾以10%(平均)速度增长20年之久;而印度9%以上经济增速仅维持了3年。实际上,中国与印度根本就不在一个发展层次上,中国与印度根本就没有可比性,两者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更重要的是,中国从来就没有把印度作为国家发展的对手和威胁。而印度却把中国作为其发展的战略威胁,处处与中国竞争,事事与中国比较。
  世界经济论坛最新发布的《2014-2015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在144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位列第28位,而印度只排在第71位,远远落后于中国。
  印度不应沉溺于处处与中国比较,当中国经济暂时放缓,印度就幸灾乐祸地跳出来,诸如取代中国、印度成为发展驱动器等论调甚嚣尘上。但每个去过印度的人都会发现印度赶超中国海有很长的路要走。印度国内破败不堪的基础设施,贫困差距随处可见,且呈不断加大趋势。印度人的“好高骛远”、不求实际的夸夸其谈,而不注重改善自身生活、居住条件。至今,印度仍有一半人口没有独立的厕所等基本生活设施,谈何超过中国。印度经济面临的问题也很多,包括高失业率、基础设施的严重匮乏以及大量的贫困人口。今年以来印度的经济并不乐观。印度企业状况也不佳,许多中小企业负债累累。而且,印度卢比已跌至两年来最低,印度股市的抛售狂潮已抹平了莫迪上任以来曾创纪录的年收益。印度的空气污染也远比中国严重,印度政府并没有从根本上拿出什么具体的治理措施。
  众所周知,自1991年拉奥政府实行全面经济改革以来,印度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经济增速加快,综合经济实力提高,但在其高增长的光环下实际上也掩盖了诸多矛盾,诸如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全国发展不平衡、财政赤字居高不下以及日趋扩大的贫困问题等,使印度的经济发展并不平坦。
  实际上,印度经济改革几乎已陷入停滞的状态。这不仅使印度经济失去了方向,也让印度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失去了动力。
  据世界银行日前公布的最新一期《全球经济展望》报告显示,今年以来,印度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第一季度印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3%6月初,标准普尔对印度的评级为BBB-,仅比垃圾级高出一级,从而使印度在金砖国家中位于最低的评级,也使印度成为前景展望为负面的惟一一家。而且标普还表示,印度有可能成为第一个失去投资级评级的金砖国家。
  由于印度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在短期内无法得到解决,印度根本不可能实现其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目标。以农业为例:占印度整个国民经济25%的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解决,直接影响到了印度整个经济的发展,并严重影响到了印度经济长期高速发展趋势。
  尽管印度仍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新兴经济体之一,但印度政府若在短时期内解决好制约印度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印度的经济腾飞可能就是一个口号而已。

退一万步讲,即使印度在经济增长率上超越中国,也并不能说明印度的发展水平就赶上了中国。实际情况是在很多指标上,印度都远远落后于中国。从经济规模来看,按市场汇率计算,2014年中国的GDP规模为10.3万多亿美元,印度2.1万多美元,中国的GDP是印度的GDP五倍多;中国人均收入为7583美元,是印度的4.5;从人均GDP来看,2014年印度人均GDP仅为 1627美元,只有中国的四分之一。中国的外汇储备为3.9万亿美元,为印度的10;中国的出口额为2.34万亿美元,相当于印度的7倍。
  中国目前进行的结构性调整在短期内可能使其增长有所放慢,但中国领导人正在积极采取诸多措施刺激和促进中国经济长期增长。实际上,中国经济不仅没有一些人想象的那么悲观,而且目前中国经济基本面仍然比其他经济大国和新兴市场要好,虽然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但经济增量却达到了六年来的最高水平。2014年,中国经济规模首次超过10万亿美元,2014年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达25.8%,比世界第一的美国还高出1.1个百分点,居世界第一位。
  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今天,互利共赢已成为各国合作的共识,地缘政治已让步于地缘经济,互利合作正成为各国寻求共同发展的唯一途径。
  印度应该努力提高本国公民的生活水平,改善居住条件,改变处处与中国不求实际的比较,提高治理国家的能力和水平,求真务实,真正使印度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地区性大国。

 

 

《中国评论新闻网》,2015101日。

作者是上海社科院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