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因才:《非洲发展的中国角色》

    随着越来越多的资金、人员、商品、企业等进入非洲,中国在非洲的利益和影响力在与日俱增,但也随之产生一些政治化操作或者“妖魔化”中非关系的论调。

  这些存在诸多偏颇和不实之处的指责大致可归结为两种主要论调:其一,中国正在走西方殖民大国的旧路,在非洲大量攫取资源和能源;其二,不附加条件的中国投资和援助助长和支持了非洲国家的腐败和暴政,不利于或扰乱了非洲国家的长远发展。前一种批评是西方国家和非洲一些政治家经常援用的理据,而后一种批评实则是西方国家出于对华在非地位和影响力的大幅提升的无理担忧甚至是恐惧,他们担心中国正利用庞大的投资和援助渠道与西方国家竞争影响力,吸引非洲国家和地区效仿中国发展模式,从而偏离其所规划的西方式道路。

  但是,对中非关系的任何深入考察和思考都很容易驳斥这些不实论调。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38月发布了《中国与非洲经贸合作(2013)白皮书》,其中对中国在非投资情况作了介绍。从其公布的投资行业分布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中国在非的投资资金只有30.6%流向了采矿业。除此之外,还有19.5%流向金融业,16.4%流向建筑业,15.3%流向制造业。此处的数据统计显示,资源富集行业的采矿业并非是中国在非投资的主要方向,第三产业才是最密集区域。多数投资与资源并无多大关系。

  中国在非洲投资的油田及进口的原油是最经常被批评者援用的理由。目前,非洲地区是仅次于中东的中国第二大原油进口来源地,2013年中国自非进口原油6424万吨,占中国总进口量的22.78%,不过其中有4000万吨来自安哥拉一国。但安哥拉并非非洲地区石油产量和储量最大的国家,根据2012年英国石油公司BP的统计,其储量只占非洲总储量的9.72%

  实际上,非洲石油更大比例的消费市场是在欧美,假如将中国与美国、经济合作组织在非的前十大援助接受国与非洲石油储量分布这两者做一对比,那么就更难将中国在非经贸活动与处心积虑地获取资源和能源挂起钩来。实际上,这种说法无疑是西方国家在自打嘴巴,因为根据这种对比,如果投资、援助可以与资源获取关联的话,那么欧美国家无疑具有更加明显的“新殖民主义”和资源掠夺者的嫌疑!

  相反,中国一直是非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极其重要的贡献者,中国在非洲的经济贸易活动以及中非之间的政治交往不仅坚定了非洲自主发展道路的选择,也为非洲“痼疾”提供了完全不同的疗方。

  2000年以来,中国政府通过“中非合作论坛”以及双边合作机制,为非洲很多国家提供了其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的资金和技术。2012年,中国在兑现向非洲提供150亿美元优惠性质贷款的基础上,再次承诺,三年间再向非洲提供200亿美元贷款额度,重点支持双方在非洲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制造业、中小企业发展等领域开展合作。中非合作论坛同时还设立了“中非发展基金”和“非洲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贷款”,截至2012年底,前者已在非洲30个国家投资61个项目,决策投资额23.85亿美元,并已对53个项目实际投资18.06亿美元。后一专项贷款累计承诺贷款12.13亿美元,已签合同金额10.28亿美元。

  中国对非援助具有发展先导的特征,尤其是中国在非洲大量展开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优势产业开发,对加快非洲的“国家化”进程具有难以忽视的重要作用,也为非洲国家的经济起飞奠定了重要基础。与此同时,中国援助也并非像有些批评者所认为的那样,助长了一些国家的腐败,实际上,由于大量援助资金直接通过中国进出口银行发放给了施工方或项目执行单位,这一操作模式实则减少了腐败的渠道和发生几率,并提高了援助的效率。(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来源:《东方早报》201457日第A12版:时事·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