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经济圈:稳定关系的“压舱石”

经济是中国周边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经济是我国在处理周边事务中最擅长和成绩最为突出的领域。现阶段,我国周边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客观上要求我们的周边外交战略必须与时俱进,更加主动地通过周边经济圈的建设来推动周边外交的开展。当前,培育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依托和夯实我国周边外交的经济基础,首要任务是升级与周边各国的经济合作,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周边经济圈。

东亚地区(包括东北亚和东南亚)各国是我国周边贸易和投资的主要伙伴。中国应该积极支持该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包括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谈判和中日韩自贸区谈判等。另外,由于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与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高标准的自贸区谈判,东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水平将会显著高于周边其他地区的经济合作。中国应该将东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作为与新一代国际经济规则接轨的重要平台,引领与周边其他地区的经济合作。

相比东亚地区,对于中国来说,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主要优势在于其地理位置。前者是中国南下印度洋的主要陆路通道,后者是连结中国与欧洲的必经之处。因此,中国与该地区国家的合作应该着眼于通道经济建设,包括建设“中印缅孟经济走廊”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等,完善地区的物流体系和商品加工配套设施,并以此带动中国企业的投资。通道经济的建设不仅能够通过辐射作用带动地区各国的经济发展,也有助于我国西南沿边地区的对外开放和促进贸易通道的多元化。

俄罗斯、蒙古国和一些中亚国家在能源和资源储备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而我国的能源和资源需求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将保持高位,双方在该领域的合作空间很大。中国与这些国家应该进一步巩固在能源和资源领域的合作,并在此基础上扩大在周边产业的合作,形成高度一体化的能源生产和保障体系。

过去十年来,虽然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纽带逐渐加强,但这种经济上的合作与周边外交同样存在明显的脱节现象。例如,在周边地区尤其是东亚地区形成“经济上靠中国,安全上靠美国”的二元结构,中国的经济影响力未能有效转化为政治影响力等。因此,在打造周边经济圈的过程中,需要着重避免和改变这种脱节现象。

首先,由于中国与俄罗斯、巴基斯坦等战略伙伴国之间的经贸合作明显落后于相互间的战略合作,因此应该通过降低关税、扩大投资、拓宽经济合作领域等方式加强与这些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夯实双边战略关系的经济基础。其次,中国还应通过采取优惠措施,扩大周边国家内部能够从经贸合作中受益的团体规模,同时还应重视发挥这些受益团体在稳定双边政治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将经济联系转化为稳定双边关系的“压舱石”。再次,中国在推动与一些周边国家的合作项目时,还应关注对方的敏感产业和承受能力,以及规范中国投资企业的行为,防止利益冲突影响双边关系。最后,对于一些在安全上对华采取挑衅政策,而在经济上却享受巨额对华贸易顺差的周边国家,中国还应善于运用经济“大棒”,限制与这些国家的经济联系,将经济实力转化为政治上的影响力,维护国家利益和周边地区的稳定。

 (作者系上海社科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来源:《文汇报》2013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