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盛:《互联互通:惠及中国周边的基石》

在中国的周边外交新政中,加快中国与东盟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是一个重要的亮点。在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先后对东南亚的访问中,都提到了要通过各种措施加强本地区互联互通建设,其中重要的举措就是中国倡议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并与泰国深化在高铁领域的合作。

中泰高铁将成关键项目

中方的倡议如果能得以落实,对于中国东盟的互联互通建设将是一个新的重要推动。特别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设立,将为此注入重要的动力。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不少东盟国家在此方面并不十分宽裕,设立亚投行有利于集大家之力,解决资金不足的国家和项目的需求。

而中泰的高铁合作则有可能成为深化中国东盟互联互通的标志性和关键性项目。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访问泰国期间,中泰两国签署《关于深化铁路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中方表示愿积极参与曼谷至廊开段等路段的高铁建设。通过在国内的多年发展,中国已经拥有比较成熟的高铁技术。如果这种技术能够广泛应用到东南亚的铁路建设之中,可想而知该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将得到大大改善,与中国间的互联互通也将更加快捷、方便。

由此带来的后果不言而喻。随着中国东盟贸易关系的不断加强,人流、物流的不断密集化,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越来越重要。自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以来,双边贸易增长迅速,在2012年超过了4000亿美元。中国连续四年成为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则继续保持着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地位。这次李克强总理访问东盟时又提出,力争到2020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万亿美元。要支撑如此迅速发展的贸易关系,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十分关键。

进一步看,互联互通的深化对于中方提出的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也有着重要的基础性意义。中国与一些东盟国家仍然存在主权争议,双方的政治安全互信仍然有待加强。在此情况下,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如同一根根纽带,促进双方间的相互依存与相互了解,在地理相通的基础上进而实现命运互联。

面临多个“硬骨头”挑战

但也要看到,推进中国东盟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工作仍然面临重要挑战。中方多次提出要加快该项目建设,其实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其进度并不理想。

首先,中国东盟政治安全互信关系仍有待加强,东盟对华战略疑虑制约了双方间包括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在内的诸多合作项目的开展。随着双方贸易额迅速增加,东盟国家呈现出矛盾的心态,一方面想借力中国推动自身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怕在政治安全关系仍不稳定的情况下产生对中国的过度依赖。

正是出于此种考虑,东盟在某种程度上调整了以前“经济上靠中国、政治安全上靠美国”的做法,在经贸上也开始更多重视与美国的关系。例如,20121120,东盟宣布了“美国-东盟扩大经济合作倡议”,旨在扩大与美国贸易投资联系。与之相应的是,美国对在经济上“重返东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日本、印度也成为东盟在经贸上平衡中国的重要对象。

其次,东盟自身互联互通还需要大力推进。如果没有东盟内部的互联互通,中国与东盟的互联互通也就是一句空话,或至多是与部分国家的互联互通。东盟国家数量众多、海陆相隔、地理上比较分散,在互联互通方面有着先天的不足。201010月,第十七届东盟首脑会议通过了“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等文件,但显然很难在较短的时日内取得效果。

第三,与中国陆地上接壤或相邻的国家如缅甸、老挝、越南等都是经济发展程度比较落后的国家,特别是它们靠近中国的北部地区,往往处于贫困落后、交通闭塞之中。这意味着中国东盟要互联互通,就必须克服这些横亘在通向互联互通之路上的“硬骨头”。这不但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还涉及到其中一些地区比较脆弱、敏感的政治安全形势,这都大大增加了工作难度。

最后,这一重大项目涉及中国东盟共计11个国家。在不同国家间的交通技术与管理法规方面如何有效地对接,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策、资金等多方面的组合拳。特别是政治安全关系与经贸关系的同步推进,中国倡议签订中国东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因此显得意义重大。中国东盟间的互联互通是一件着眼未来的大业,其努力在当下,其效果却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看出来。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研究员)

 

来源:《文汇报》2013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