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志勇(上海),上海社科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研究员、“中亚-南亚”论坛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中印边界对峙事件一瞥
1、事件的起因: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印两国在边界问题上存在着分歧,对“实际控制线”的认知也一直存有差异,中、印双方时常将巡防部队部署到各自声称的界线附近,从而造成边界地区的紧张态势。此次事件并非中、印第一次在实际控制线上发生冲突,也不是第一次互相指控对方越界,但是此次引起了印度非常强烈的反弹,是因为印度指责中国进入到了己方领土的地方扎营。这次双方对于佛教徒占多数的拉达克地区未划定的边界,存在不同认知,成为近期发生“帐篷对峙”的主要根源。
2、事件的经过:
4月15日,约50名中国士兵越过“实际控制线”,在喜马拉雅山宣称拥有主权的地区搭起帐篷,安营扎寨,印度边防警察获得消息后,随即赶到与中国士兵营地相距300米的地方驻扎。此次中国士兵驻扎的东拉达克地区1962年战后由中国控制。中印边界出现新的紧张对峙。印方指责中方越过实际控制线入侵印度,导致中、印军队在拉达克代布桑山谷的对峙局面持续不下:针对此次中国军队在寒冷的拉达克沙漠地区建立营地之后,印度宣称该地区为印度领土,印度军队也在附近建立了临时营地,双方形成了对峙局面。
不过,中、印两国已经为解决争议进行外交联络。印度要求中国撤出位于该地区一处山谷的营地。中国则要求印度拆除设在拉达克东线的据点,两国在边界就地举行的紧急磋商无果而终。
4月23日,中、印两国边界军官举行了第二次“国旗会谈”,以解决引发的双方帐篷对峙,印度要求中国撤出该地区,并召见了中国驻印大使,但同时称双方应保持克制,以避免局面升级。同时,印度军方已从附近军区调集一个步兵团到拉达克地区,向中国施压。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已严正声明中国军队并未越过“实际控制线”。中国边防部队一直严格遵守两国达成的有关协议,尊重并遵守中印边境地区的实际控制线,在中方一侧进行正常巡逻,没有越过实控线一步。中国边防部队始终严格遵守两国政府达成的有关协定,致力于维护中印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
此次“对峙”发生在中印边界的西段争议区,是由于双方对于“实际控制线”认识的不同造成的,虽然双方关于实控线的大致方向有共识,但在细节认识上还存在分歧。中、印两国对于实际控制线的具体位置和走向存在着不同的认识与看法,中、印两国边防部队到各自声称的界线附近巡逻时有发生。
如在1987年,在中印边界桑多洛河谷地区就发生了两国士兵面对面对峙的事件,印度向边界集结了大量重兵。这场对峙差点引发了一场战争,最终靠中、印两国的外交努力和政治智慧才得以化解了“战争危机”。
早在1983年,印度就秘密派出一个情报小组前往中印边境东段的桑多洛河谷牧区进行秘密情报搜集侦察工作,以监视中国军队行踪,并建立了一个临时哨所,该哨所位于非法的“麦克马洪线”的中国一侧。
1986年底印度议会两院通过法案将非法侵占的中国藏南领土(印度称为“阿鲁纳恰尔”)升格为“邦”。并在达旺一带异常军事调动,印度试图在边境地带显示印军进攻实力,以压制中国军队。印军频繁行动引起了中国军队的强烈反应,两军发展到紧张地对峙。为防止印军进一步蚕食中国领土,中国军队克服了重重困难,将部队派上了实控线中方一侧。与印度士兵面对面地对峙,但中国军队采取了克制态度,并没有主动与印军产生摩擦。中、印两国都意识到了边境地带对峙的危险性,两国政府决定逐渐减少在前沿地区的兵力部署,并重新开启双边对话。而且,中、印之间也在积极展开化解“战争危机”的外交努力。
1988年12月,时任印度总理的拉吉夫.甘地成功访华,这次“破冰之旅”开始使中印两国士兵在桑多洛河谷地区的对峙危机逐步化解。
1993年,两国签订了确保实际控制线两侧的和平的协定,在该协定中,引入了“平等互利”的安全原则,从而使这场边境危机终告化解。
2012年7月底,中印军队人员在印控克什米尔拉达克地区的久马尔地区又发生了面对面的对峙事件。事后双方依照此前的应急处理方法,事件得以和平解决,并未引发大的冲突。
3、事件的影响:
中、印两国已建立了中印边境事务磋商与协调工作机制,在边界问题上一直保持着畅通的沟通渠道。中、印两国边防部队通过现有机制保持着沟通。中方愿与印方一道共同努力,通过现有机制妥善处理涉边事件,通过和平谈判妥善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为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真正促进中、印双边关系的深入向前发展。
实际上,为了避免冲突,中、印双方都采取了错开巡逻的方案,因为中、印两国都没有意愿要挑起冲突。中、印两国应通过外交或其他渠道加强沟通与协商,通过现有边界谈判协商机制来妥善处理和解决存在的现实涉边问题,为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避免紧张局势升级。而且,双方已建立起来的边界谈判磋商机制使中印边界地区发生严重冲突的可能性并不大。但中、印双方对峙的紧张局势并不利于营造良好氛围。
印度在中印边境驻军情况
中、印边界问题是英国殖民主义遗留下来的复杂问题。是西方列强对中国、印度剥削的产物,中、印两国同是受害者。尽管中、印两国设立了实际控制线,但不少边界并未完全划清界限,双方都有争议的地区一直存在。实际控制线理应划分1962年后中、印两国各自控制的区域,但中、印双方并未对该线达成一致,这点与印、巴两国在克什米尔地区的实际控制线有着本质的区别。由于中、印两国军队对各自监控区域存在不同的认知,多年来,中、印两国军队或多或少都发生过误入对方地盘执行任务的情况,但双方都未深究,并通过建立日益成熟的边界谈判磋商机制,确保了两国边境地区几十年的和平与安定。
1、中印边界争议地区简况
中印边界纠纷由来已久。中、印两国在东、中、西三个地段存在着领土纠纷,争议领土面积达12.5万平方公里。在西段,中、印双方争议面积为33500平方公里,主要是新疆阿克赛钦地区归属之争。在中段,双方争议面积约2100平方公里,分为4处,现控制在印度手中。在东段,双方争议面积约9万平方公里,是传统习惯线与麦克马洪线之争。东、西两段在整个中印边境争端中成为双方争议的重点,1962年的边境冲突正是在这两段地区进行的。
2、中印边境印驻军情况
中、印边境地区总体保持了和平与安宁的局面。目前,印度在中印边境地区部署了45个营的警察部队,尚有4个营正在组建中。印方表示计划到2015年,中印边境警察部队再增加9个营。
2009年6月10日,在中印边境东段,印度控制地区的“地方政府”向印度国防部移交8处前线机场的控制权,印军同时增兵两个师约6万人前往驻防,这使得印度在这一地区部署的兵力达到10万人。
为配合陆军动作,印度空军在6月15日正式将4架苏-30重型战斗机部署到印度东北部靠近中国边界的地区,而且印度空军宣称这4架只是一个开始,他们的目的是要在这里扩充成一个由18架苏-30组成的战斗机中队。
在此前后,印方还向印中边界锡金段争议地区派遣了俄制T-72主战坦克和装甲运兵车,进一步加固了这一地区高地及地堡的永久哨所。
在远期规划中,印度计划拥有21个装备T-90坦克的团,40个装备改进型T-72坦克的团。按此计划,到2020年,印度陆军要部署1500辆T-90以及其他各型行进战车,总计装备的主战坦克要达到4000辆,成为世界最庞大的坦克集群。
印度对华采取进攻性战略,把大量的军事力量部署在北方地区,对中国西南地区形成了实质上的战略压力。
中印边境事件发展趋势
长期以来,边界问题一直成为中印关系的桎梏,除了边界问题外,还因中巴关系问题、达赖问题和水资源问题等正在影响和制约着两国关系的深入发展。这些问题的存在加深了印度对中国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感。
1、双方领导人不希望边界事件扩大化。
中、印两国作为同时崛起的两个新兴大国,既是现有国际体系的受益者,也都面临着现有国际体系的约束和守成大国的打压。在一些全球性问题上,中印两国存在着共同利益。
中、印领导人都不愿意边界事件继续恶化。两国领导人应该正视现实,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措施,化解矛盾与分歧,达成谅解,努力将边界问题与双边关系其他问题分开,通过共同努力,管控好边界地区,共同维护边境地区和平与安宁,平息此次事件的负面影响,共同管控好媒体,特别是印度更要加强对其媒体的管理力度,印度政府必须强化对新闻媒体的管控,如设立媒体稿件审查和责任追究制度,积极引导媒体多播发有利于中、印关系的材料,努力使影响中印关系正常发展的边界问题与西藏问题处于可控状态,并逐步得到公正、合理的解决,真正使两国关系稳步地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近年来,中、印两国领导人都曾表达早日解决边界问题的政治愿望。保持中、印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是双方达成的重要共识,符合双方根本利益,也有助于中、印双边关系深入发展。中、印边界对峙只有通过协商谈判得以平息,并不会像钓鱼岛纷争那样越闹越大,这样只能损害中、印两国之间的关系。
中、印两国已就边界谈判确定了大的框架与指导原则,但在细节上还存在着分歧。由于边界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想要解决并非易事。尽管中、印双方在边界问题上的谈判进展缓慢,但也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虽然遗留多年的问题不能立即得以解决,但可以在保持边界稳定、两国关系发展的前提下进行谈判协商,以共同维护中、印两国边界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2、部分印度媒体炒作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长期以来,由于意识形态作祟,印度媒体自视为印度民主参与者和政府监督者,拥有非常大的自由度,同时印度号称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大多数印度媒体对中、印两国在实控线方面存在的不同认知与看法视而不见,频繁炒作中国“入侵”印度边境一直是印度媒体最为热衷的话题之一,炒作中国“入侵”已经成了印度媒体的“教条”,印度媒体借机大量炒作中印边界问题,实际上是完全错误的、非理性的。
事实上,热炒中、印“帐篷对峙”的是一些印度媒体,中国外交部和国防部均已对“入侵”传闻予以坚决的否认。
在印度,国内媒体的炒作却引来了不少追随者。印度媒体集体陷入一场商业化和煽情技术的竞争赛,印度主流媒体与部分人士联手渲染、挑事,为了吸引眼球,印度媒体往往夸大事实,时常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报道,煽动和制造中、印两国对立情绪,这些蛊惑人心的言论虽然无法实质性左右印度政府的对华政策,但却集中暴露了一部分印度人根深蒂固的“疑华、防华、恐华”心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印度部分媒体炒作中国话题已成一种相互攀比的“时尚”和“毒瘾”。这些不负责任的报道严重误导了印度普通百姓,更给印度对外决策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对中、印关系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中印边界问题发展前景
1、中印边界摩擦并不符合两国利益
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当今世界,中、印两国拥有诸多共同利益,两国合作大于分歧,对话与和平解决争端是大势所趋。而边境地区紧张局势既不符合印度的国家利益,也不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
中、印边界对峙只是局部问题,边界问题可以和平解决。中国和印度都不希望边界局势恶化而影响到两国战略伙伴关系。
但是,近年来,通过媒体的过分渲染与不负责任的报道,边界问题与领土纠纷已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中、印两国关系的深入发展:
印度反对党不断炒作边界事件,企图使边界事态升级。多家印度主流媒体展开恶意炒作,而印度政府和执政党普遍希望“冷处理”,无意令事端升级。印度政府无意将边界问题放在一个更加“突出”的位置。但是,印度政府对媒体的沈默,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媒体的肆意妄言。
2、中国政府主张公平合理地解决边界问题
中国政府一贯主张中、印双方应本着平等相待、互谅互让的原则,通过友好协商,在公平合理的基础上早日全面解决边界问题。
中、印两国于2003年10月正式启动了双边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机制。2004年1月,印度边界谈判特别代表访华,双方就解决边界问题的指导原则进行了初步探讨。2005年1月,中、印双方谈判取得了重大进展,终于就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的协定达成了一致,并签署了《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的协定》。2006年11月,中、印两国发表《联合宣言》,提出“十项战略”,其中边界问题的早日解决被认为符合两国基本利益,而成为一项重要的战略目标。双方还一致同意,在边界问题最终解决之前,要保持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
事实上,中、印两国边境多年来没有发生大的摩擦或冲突。但以后的七轮谈判,双方都在探讨解决边界问题的框架,并未达成具体协议。
3、中印双方应加强对边界地区的管控
中、印关系是一种“竞争性共生关系”,中、印两国在经济上存在着互补性。作为相邻的两个亚洲大国,中、印两国都需要一个和平安定的周边环境发展经济,维护地区的稳定是中、印两国的共同任务,与中国直接冲突并不利于印度经济的发展。
尽管中、印边界谈判已进行了15次,但结果不尽人意。中印边界问题一直得不到公正、合理的解决,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印双方在边界问题上还存在着较大的分歧,说明了中印边界问题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征,多年来,印度一直深受尼赫鲁时期的历史情结影响,其主要表现在无论核武器还是海陆空的演练,印度都是把中国作为其假想敌来进行。印度军方某些人士对中国“耿耿于怀”,一直要为1962年中印战争雪耻。
由于中、印边界分歧原因错综复杂,印度军方也不能仅仅因为一次有争议的行为就采取针锋相对的报复措施,这种过激行为只能导致两国关系恶化。即使中、印双方存在重大分歧,也应通过正常的外交程序妥善解决。激化矛盾甚至挑起战争都是不负责任、非理智的行为。
中印边界对峙将成为一种常态,但不会走向失控与恶化的局面。中、印两国应强化对边界地区的管控。中、印边界争端不会影响两国政府高层发展双边关系的共同意愿。因为,中、印两国领导人都不愿为边界问题升级而影响到双边关系的正常发展。中、印两国领导人对双边关系期待很高,中国总理李克强5月下旬访印,是李克强总理的首次外访,足见中国对发展与印度关系的高度重视。
目前中、印两国边界所发生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局部问题,中、印两国通过对话,企求和平解决。中、印两国外交部门及军方经过积极的会谈与密集的外交活动后,5月5日,双方军队同时向后撤退,从而结束了被外界称为“帐篷对峙”的紧张局势。另外,中、印两国政府必须加强对媒体的管控,不能让印度媒体和反对派成为中、印政府间沟通和谈判之外享有“特权”的力量,恶意炒作和挑衅行为将破坏中、印这两个亚洲大国的关系,尤其是友好贸易关系。
中、印边界是中国与周边国家领土争议最严重的地区,对中、印两国的发展至关重要,努力维持和提升双边战略互信,加强双方交流与沟通,及时化解“帐篷对峙”。中印双方可以通过外交渠道结束僵局,外交解决仍是最优先的选择方案。不过,印度方面对中国在近期内推动彻底解决中印边界问题并不十分乐观。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13年6月,总第18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