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兰:美国将微调“再平衡”战略

 

高兰 发表于《东方早报》2012-11-22 05:21

 

    奥巴马获得连任后选定首次出访目的地为亚洲,对东南亚三国泰国、缅甸和柬埔寨进行访问,引起了亚洲国家的广泛关注。

  “奥巴马在其第二任期内继续推行再平衡战略,似乎有可能进行微调。因为亚洲环境已经开始发生变化。”

  奥巴马获得连任后选定首次出访目的地为亚洲,对东南亚三国泰国、缅甸和柬埔寨进行访问,引起了亚洲国家的广泛关注。作为2009年担任总统以来第五次亚洲之行,奥巴马此次收获较多,成为首位出访缅甸和柬埔寨的美国总统,对美国的亚洲外交意义重大。

  但是,奥巴马在其第二任期内继续推行“再平衡”战略,似乎有可能进行微调。因为亚洲环境已经开始发生变化。

  东盟寻求与中国的经济合作的呼声日益高涨,日本领导人有可能再次更迭。尽管在安全领域,依然存在钓鱼岛、南海主权争端问题,但是亚洲国家谋求合作的态势日益明显。所有这一切,将导致奥巴马调整其亚太“再平衡”战略。

  对于奥巴马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来说,面临以下四大课题:

  第一,内政是支撑其亚洲政策的基础。

  奥巴马政府将继续以振兴美国经济为主要政策目标。短期内,奥巴马的再次当选将有利于解决“财政悬崖”问题。但是,奥巴马政府在第一个任期内推行的以超高赤字拯救经济危机、医改、金融监管、军事收缩等政策如何进一步加强与落实,住房市场和就业市场能否顺利复苏,金融行业能否顺利应对监管和限制等问题依然十分严峻。

  第二,“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等经济牌是左右其亚洲政策的平衡杠杆。

  美国将进一步推动TPP的发展,但是众多的亚洲国家仍然心存疑虑。美国希望亚太国家纳入到美韩自贸区(FTA)模式以及TPP,遵循适合美国企业发展、美国主导的经济规则,但是过于严格的规则要求使得日本等国的国内经济利益受到极大压力。

  第三,对华政策是其亚洲政策的核心要素。

  奥巴马政府强调以沟通代替对抗,这种趋势可能会在奥巴马的第二个任期得以维持。

  奥巴马政府对中国主要采取了缓和与务实的政策。中美两国的经济在目前发展阶段上是互补关系,中国的“十二五计划”和奥巴马在金融危机后的产业政策有一些重点是重叠的,中美今后在医疗、新能源、IT和基础设施方面有许多合作的机会。但是,在安全领域,中美之间出现了紧张关系。由于美国重返亚太的安全战略的核心是建构新的亚太安全保障体制,加强与东亚国家、尤其是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传统盟友的安全合作关系,确保美国主导东亚安全事务的绝对优势,尤其是在海洋事务中的主导地位,以便于进一步介入中日钓鱼岛争端以及南海争端等东亚海洋事务,牵制中国海上力量的发展。这一系列考虑和行动引起了中国的高度关注,加深了中美互疑。

  第四,亚洲国家对中美“两面下注”的政策结构依然持续。

  亚洲国家今后将继续实行对中国经济依赖、对美国安全依赖的“两面下注”政策。对于多数亚洲国家来说,2020年中国的GDP将有望与美国持平,中国已经代替美国成为其最大的贸易对象国,对美国的经济依赖程度开始下降。尽管2012年亚洲经济的增速明显放缓,中国也不例外,但是中国经济的强劲发展势头将继续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引擎,中国与东盟的长期贸易逆差形成了东盟的发展所需要的新的市场,并有利于培育和扩大地区最终市场规模。

  另一方面,2012年是美国重返亚洲战略进入实质性阶段的第二年。在政治安全领域,美国参加东亚峰会,完成了其机制上的回归。美国实施“空海一体战”战术,力图通过南海问题多边化直接插手南海事务,而菲律宾等一些东南亚国家则试图依靠美国获取在南海问题争端中的利益,加强了对美国的安全依赖。有关南海问题的讨论与纷争在刚刚过去的三天弥漫在柬埔寨金边的各大会场,部分东盟国家就南海问题向中国和东道主柬埔寨发难。但是,由于美国的“财政悬崖”等危机,美国对亚洲国家的安全保护费用需要这些国家来埋单,增加了安全成本。

  基于上述因素,奥巴马政府今后将不得不对其亚太“再平衡”战略进行调整。事实上,美国国债压力日增,财政紧缩需求上升,美“重返亚洲”心有余而力不足。2011年,五角大楼在空海一体战针对中国的这一立场上出现了步步退缩的态势。奥巴马20日在金边出席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期间指出,美方将继续致力于与中方建设强有力的合作伙伴关系,未来四年美中双方要在现有基础上共同努力,保持和推进两国关系的积极发展势头。美方同样希望战略与经济对话等机制能够得到延续和发展。当然,由于美国的经济结构调整与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几乎在同时进行,两国在经贸与金融领域的摩擦与冲突在所难免,在安全领域的竞争关系也将持续。但是,中美之间的合作仍然大于竞争,寻求共同利益,创造和谐地区环境,避免扩大所谓的战略分歧,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中美关系的良性发展,推动东亚地区力量均衡发展,才能建立有助于地区稳定的有效的经济安全合作机制。

  录入编辑:张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