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勇:中国外交需转型 应重在走出去

30多年来,中国推行了“和平外交,共同发展”的战略,“韬光养晦”成为其精髓,在国际事务中“不对抗、不当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效果,“和平外交”战略深受世界各国的欢迎。但是,今天,中国在国际舞台上面临着诸多战略机遇期:

  在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的不利态势下,美国称霸全球的战略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由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范围的社会危机将导致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进一步转型。

  然而在这种不利态势下,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国家体却“一枝独秀”,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经济蓬勃发展,成为国际社会抗击金融危机的主要力量。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望带领新兴国家走出金融危机的泥沼,有助于恢复全球经济。

  西方国家缓慢摆脱金融危机的进程实际上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战略机遇期,中国应抓住这个机遇,努力改善经济结构,发展自己。而且,中国可以在世界经济恢复进程中,精心运筹这些战略机遇,尽可能延长中国的战略机遇期。

  目前,中国特色外交正面临着转型的重要关口,中国外交必须以“走出去”为战略目标,在国际事务中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战略,尽一切可能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

但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的不断崛起,中国特色的外交也在国际上面临着国内外诸多挑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西化、分化中国的战略始终没有改变。他们把西方价值观通过各种交流渠道传播到中国来,积极利用传统媒体对中国实施全方位的立体式包围;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利用各种基金会、NGO等对中国进行渗透;西方敌对势力始终将中国视为最大的潜在对手,加大了在中国培植亲西方的未来接班人力度。妄图从中国内部搞垮中国。加强在中国周边的军事存在,并通过其代理人挑衅中国,使我周边安全形势屡出严峻态势。奥巴马在今年年初推出了新军事战略,直接把中国列为美国主要的打击目标;在经济交往方面,外资不断加大对中国自主品牌的控制,在获取高额利润的同时对中国的经济安全构成了威胁。

  而且,中国特色的外交还面临着国内意识形态安全、社会安全、金融安全和周边安全等严峻挑战。

  今年下半年,中国即将进入第五代领导人执政的历史新时期。中国外交将很快实现转型。中国政府应摒弃以往过时的外交思维,主动“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中国外交应积极主动地实行外交战略的新跨越。中国必须以务实的态度、扎实的步骤取得外交战略的长远目标。

  中国的外交转型必须把国家的安全主权放在首位,积极为国内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积极维护海外中国公民和法人的正当权益,维护好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引导国际体系和国际格局朝着更加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方向发展,扩大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当中的代表权和影响力。

中国要积极加入现存的国际体系,融入其中、参与其中,成为平等参与的成员,争取成为主要的角色,发挥主导作用,使国际规范的制定与修正反映中国的要求、符合中国的战略利益。 

  当今国际关系错综复杂,既是对中国外交的考验,又是中国实行全方位外交的有利时机,有助于中国政府摒弃过时的外交思维,积极应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局势,实行主动“走出去”的外交新战略,主动积极地应对必须参与其中的新的政治经济格局,制定新的全球性外交战略。

  第一、中国应实行以政治与经济并重的外交新战略:虽然中国过去改革开放30年中,中国在经济外交领域做的有声有色,但在对外交往中,中国没有体现出作为综合性的地区大国的领导作用,这种单纯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的问题处理方式,也越来越被证明无力处理事关安全利益、意识冲突等非经济性的问题。而且,在经济外交中,中国更没有主动提及政治与安全领域的议题,这种外交政策不但没有得到相关国家的理解,反而引发了各种猜疑,不利于中国外交“走出去”战略的正常实施。因此,中国必须实行以政治与经济并重的外交新战略,在经济手段解决不了国家间问题时,可以考虑运用政治及军事大呢感经济以外的手段来解决相关问题。

第二、中国应积极主动地深入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针对目前中国与周边国家双边关系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南海问题,中国必须主动尽早制定解决这一问题的新方略,与相关当事国真诚探讨,处理好关系到中国国家利益的核心问题,变被动为主动,以保护中国的海洋权益不受侵犯。

  第三、中国在扩大对外宣传的同时,应该向更多的外国人开放,让更多的外国人讲述他们自己的中国故事,加深其他国家对中国的理解,从而带动更多的外国人理性认识中国。

  同时,中国外交新战略必须积极面对美国“重返亚洲”的战略,针对美国这一挤压中国周边空间、遏制中国崛起的的战略意图,中国应积极与世界其他大国发展战略合作关系,深入发展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关系,同时需要在安全领域制定积极的应对措施,以捍卫中国崛起的果实,切实保护中国的国家利益。

 

作者是上海社科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研究员。

中国评论通讯社,201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