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上海研讨 "美退俄进":欧亚体系走向何方

 

专家上海研讨 "美退俄进":欧亚体系走向何方

日期:2011-06-29

作者:陆益峰

来源:文汇报

http://www.news365.com.cn/xwzx/gj/201106/t20110629_3074156.htm

 

    当前,欧亚大陆腹地的大国战略博弈暗流涌动,尤其是以近日美国从阿富汗撤军为标志的美国战略调整令人瞩目。622,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将在明年夏季结束前从阿富汗撤军3.3万人。26日,比利时宣布将从阿富汗撤军,而英、德、法等国也表示“配合”美国撤军。一系列的撤军动作引发了人们的忧虑:“后美国时代”的阿富汗将走向何方?与此同时,该地区的稳定因素也在不断增长,615,在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十周年的阿斯塔纳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了《和平发展世代友好》的演讲,对全面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人民世代友好的和谐地区具有重要意义。

   

    欧亚大陆的国际关系将如何演进?中国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近日,上海社会科学院欧亚研究所在庆祝建所30周年之际,与上海市世界史学会联合举办了主题为“后冷战时代欧亚国际关系的演进”的学术研讨会。

   

美国在欧亚地区的干预能力相对下降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杨洁勉认为,随着上海五国机制的建立并发展为上海合作组织,欧亚地区国际关系机制化建设进程取得历史性成果。“9·11事件则进一步强化了欧亚地区的战略地位,从阿富汗战争到美国的撤军计划以及由此带来的变化,都使欧亚地区成为影响国际格局未来发展走向的重要因素。因此,欧亚国际关系在冷战后出现了深刻的变化,欧亚地区在全球的战略性意义更加凸显。

   

    后冷战时代,欧亚地区国际关系的一个显著变化是从两极体制向多层次的区域和跨区域机制发展。上海社科院欧亚所研究员、上海市世界史学会会长潘光认为,区域合作机制的兴起和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地缘政治态势,给中国的和平发展带来了不少机遇,除了跟踪研究热点问题以外,更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欧亚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转型,以及地缘格局的发展趋势。

   

    进入21世纪以来,欧亚地缘格局发展呈现两个趋势:第一个趋势是在欧亚大陆腹地地缘政治竞争加剧。第二个趋势是欧亚大陆两端的地区合作发展深化,以欧盟为主的西部和以上海合作组织为首的东部合作上升,地缘因素成为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军事安全合作的内生性动力之一。

   

    上海社科院欧亚所国际安全与合作研究室副主任傅勇认为,欧亚腹地地缘竞争主要有3个特点:第一,地缘竞争主要操控者是美国,冷战后美国企图凭借自己的实力重新塑造欧亚版图,同时美国的对外干预能力相对下降。第二,欧亚地缘竞争主要在美国和俄罗斯之间进行,出现了美攻俄守、美退俄进的态势。第三,宗教民族冲突、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成为地缘政治冲突和潜在竞争的热点。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夏立平认为,美国是影响欧亚地区政治安全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美国的欧亚战略从维护全球领导地位出发考虑。当前,美国向欧亚大陆核心区域推进的势头遭受挫折,更多地强调多边主义力图保持和扩大已有成果,谋求在阿富汗和中亚保持长久的军事基地。

 

欧亚大陆上的中亚、中东以及俄罗斯都是世界上主要的产油、产气地区,各大国围绕能源产地、通道和市场的利益碰撞和冲突成为欧亚地缘政治经济竞争的重要内容,从海湾战争到利比亚战事均可透视其幕后的能源因素。上海社科院欧亚所所长余建华认为,欧亚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在世界能源政治的地位和影响不断加大,亚洲新兴经济体越来越成为全球能源消费最快的区域。传统石化能源依然是全球主要能源品种,天然气时代将成为石油时代向新能源时代过渡的中间阶段,节能减排、国际气候治理和新能源浪潮引导着全球能源格局发展的未来走向,自然也会对欧亚国际关系发展走向发挥不容低估的影响。

   

中国应主动塑造友善有利的外部环境

   

    中国的发展重塑欧亚地区乃至世界的地缘格局,但欧亚地缘格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也对中国形成了挑战。当前世界主要力量在欧亚地区的战略博弈暗流涌动,全球性大国、地区大国和周边国家对中国的发展强大心态复杂。因此,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仁伟认为,中国在欧亚地区所处的战略地位面临发展变数。中国面临着陆权和海权、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之间的战略性选择,中国首先必须有效维护中国在欧亚地区的战略支撑,充分利用自身作为陆权大国的地缘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陆权优势弥补海权劣势。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美国研究中心主任沈丁立认为,中国在考虑欧亚地区战略时,必须在致力于发展自身的同时,通过自身的发展为他者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从而主动塑造友善有利的外部环境。

   

    杨洁勉建议,未来10年中国的欧亚战略要把握好以下3个方面:第一,要从全球角度界定中国自身的欧亚地区战略,要准确地确定自己和其他国家所处的历史方位;第二,要从国际体系建设的高度,从建章立制的角度加强上海合作组织内外机制的建设;第三,要从全球和地区治理层面,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向欧亚地区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从物质的到非物质的公共产品。在这些方面,中国还任重道远。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俞新天认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欧亚地区必然是世界上多种力量、多个国家、多种组织战略合作和竞争,不可能成为某一个国家的后院,中国必须适应这样一种力量格局的现状。中国的欧亚战略不能陷入“唯经济论”,必须有全面和综合性的长远战略考虑。

   

    本报记者  陆益峰(上海社科院欧亚所张屹峰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