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勇:“泰式民主”的阵痛

持续两个多月的泰国政治动荡虽已趋平静,但其暴露出的问题却值得深思。

应该说,“红衫军”的示威活动实质反映了泰国新兴资产阶级对军队、官僚等既得利益阶层的不满与挑战。20世纪中期,泰国在西方国家的培植下实行的所谓“民主”政体,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泰国本土化发展的需求。这种“水土不服”的“西式民主”由于受到泰国本身所特有的文化传统、宗教理念和社会经济基础的冲击,并没有在泰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之所以“泰式民主”与所谓的“西式民主”严重不对应,其重要原因是泰国缺少成熟的政党制度。而且,泰国现有国体也存在缺陷,军人干政的政治传统与保守势力的发展制约了泰国政治的发展。如今,族群分裂已取代军人干政成为今天“泰式民主”的最大挑战,从而导致眼下这场“民主”灾难。

2006年泰国发生政变以后,此起彼伏的示威、动荡、冲突一直困扰着泰国,这暴露了泰国在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城乡发展差距、贫富对立、不够健全的法治以及各阶层民众对示威权的“滥用”。这种“泰式民主”,只不过是泰国民主走向成熟进程中的“阵痛”而已。而这种“泰式民主”被滥用的后果,不仅激化了两大阶层的直接矛盾,同时也弱化了代议制度这种更为和平、合法的民意代表形式。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一项调查显示,占总人口20%的泰国富裕阶层,却掌握着全国56%的财富;而60%的广大民众生活在社会底层。泰国社会发展失衡现象直接导致了“街头政治”的爆发。而此次发动示威活动的“红衫军”大部分是来自农村的贫困人群,主要来自泰国的北部和东北部地区,这表明泰国社会已陷入严重分裂的境地。

 “红衫军”发起示威活动源于对前总理他信的支持,但其行动意图已远远超出这个范围。“红衫军”领袖们声称,他们的示威活动是为了让泰国拥有更具代表性的民主,争取在政府中能有更多的话语权。但是,草根的诉求遭到了泰国国内精英分子的反对,其中就包括了富人、军方成员和政府官员等。

虽然“红衫军”与政府的尖锐对峙暂告结束,但泰国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分裂并不会就此消失。目前,泰国的政治和社会矛盾非常尖锐。在“红衫军”结束在曼谷的集会示威活动后,泰国政府面临的首要任务是采取安全措施,恢复社会稳定;其次是尽快推进政治和解计划,通过改革努力消除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冲突。

 

(作者为上海社科院亚太研究所副研究员)

 


    来源:解放日报2010-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