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光:《从万国博览会到上海世博会》

《求是》2009年第21期

 

        当2010年上海世博会正一步步向我们走来之际,回顾世博会的发展历程及其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世博精神,重温中国参与世博的历史和中国人的“世博梦”,特别是进一步理解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的理论内涵和现实意义,对我们举全中国之力来办好这届世博会是十分必要的。

  160年的世博历程

  人类最早具有博览会性质的活动,可追溯到公元5世纪古波斯举办的超越集市功能的展览会。到18世纪末,随着西欧工业革命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最早兴起工业革命的欧洲人开始渴望举办能将各类产品、技术汇聚一起的大型博览会。受启蒙思想和大革命浪潮的影响,法国率先于1798—1849年在巴黎举办了11次全国性工业博览会,展示法国的科技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影响。英国作为工业革命发源地,自然不甘落后于主要竞争对手法兰西,于是决心倾“日不落帝国”之实力,办一届汇聚全球精华的世界博览会。1851年5月1日,万国工业产品博览会在英国伦敦开幕,标志着世界博览会的诞生。

  近160年来,世博会经历了一个与时俱进的演进过程,逐步形成了以交流、学习、创新为主要特征的世博精神,在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世博会首先为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当年,伦敦万国博览会的主办者建造了集中体现工业革命成果的“水晶宫”,采用百科全书式的展示体系,让参观者有机会亲眼目睹当时世界上最好的技术和产品。随着全球各地的联系日趋紧密,人们从单单观看别人的精品,转向思考一些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这些问题既涉及科学和技术,也包括文化和理念。于是,世博会开始出现主题展示体系,“水晶宫”式的大建筑被冠以某一主题的国家、地区、企业展馆以及其他各种主题馆(主题公园),并最终形成世博园区。进入信息化社会以后,日新月异、高度发达的传媒技术大大拓展了世博会的交流空间和领域,提高了质量和效益,使人们能通过世博会这一平台最充分地展示自身,又以最快的速度从别人那里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最大量的信息。

  世博会也是一个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论坛和学堂。到19世纪末叶,世博会逐渐从展示交流的平台发展为讨论学习的论坛,特别注重研讨人类发展和全球未来的共同性问题。1867年巴黎世博会开始举办讲座,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首次举办了12场研讨会。至20世纪,世博会举办的研讨活动越来越多,如1958年的布鲁塞尔世博会就举办了426场研讨会。进入21世纪,世博会本身已经成为一个各种思想理念、生活方式、社会工程、研究计划、先进技术互相碰撞和交流的大论坛,可供人们互相学习、激烈辩论、取长补短的大学堂。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各种文明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世博会生动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动力。

  世博会又是推崇探索、激励创新的舞台和园地。早期的世博会,人们比较重视的是微观的探索和发明,主要关注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开发和完善。此后,世博会越来越重视对宏观问题的探索和创新,如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未来发展的探索、在思维模式和文化理念方面的创新等。世博会那么多“世界第一”总会让人耳目一新。蒸汽机、电话机、电报、电影、无线电、彩色胶卷、汽车、电视机、计算机、机器人、航天器等技术和产品,在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环境保护、节约能源、可持续发展、全球治理、公共卫生安全、和谐社会等思维和理念,体现了人类追求卓越、不断创新的精神。世博会从一开始就充满激烈竞争、你追我赶的场面。马克思参观伦敦首届世博会后在给恩格斯的信中谈到:“英国人承认美国人在工业展览会中得奖,在一切方面胜过他们。”

  交流、学习、创新,是世博会经久不衰、越办越好的内在动力,也是它的独特魅力和永恒价值。

  中国人的“世博梦”

  从首届万国博览会至今,绝大多数世博会是在西欧北美发达国家举办的,除了少数几次是在当年的英国殖民地澳大利亚和当时亚洲唯一发达国家日本举行。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虽然积极参加了历届世博会,但在很长时间里似乎与主办世博会无缘。

  迄今发现中国人关于世博会的最早文字记载,是晚清改良派政治家王韬的《漫游随录》有关参观1867年巴黎世博会的见闻。郭嵩焘、马建忠、黎庶昌、张荫桓、陈季同等清朝赴欧美外交官的日记或著述中,对此后几届世博会也有所描述。李圭撰写的《环游地球新录》,是第一本中国人以亲历者身份记述世博会见闻的著作。该书出版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让中国人第一次比较全面地了解了世博会的庞大规模和丰富内涵,看到了西方世界的“先进与新奇”。晚清重臣李鸿章亲自为此书写序,对世博会这种“益于国家者,甚远且大”的国际交流形式十分赞赏。

  而中国参与者的足迹却早就出现在1851年的首届万国博览会。一位名叫徐荣村(字德琼)的商人携自己经营的中国特产“荣记湖丝”参会,并一举摘得维多利亚女王颁发的金、银奖牌各一枚。据英国皇家协会《英国伦敦第一届博览会评奖委员会报告书》记载:来自上海的荣记湖丝得到好评,评奖委员会决定授予奖牌。第一个以官方身份正式参加世博会的中国人是《环游地球新录》的作者李圭,时任浙江海关文书的李圭代表中国政府,出席了1876年为庆祝美国建国100周年而主办的费城世博会。李圭在书中叙述了中国参展费城世博会的详情,包括中国展品如丝绸、茶叶、瓷器、景泰蓝等土特产和手工艺品是如何大受欢迎、供不应求。他同时指出,中国商家缺乏参会经验,远涉重洋运去的展品大大超过预期数量,结果原预定展场不能满足需求。李圭还记载了一个有意义的重要事件,中国留美学生113人参观世博会并受到美国时任总统格兰特的接见。据《中国大百科全书》介绍,1904年中国积极参与美国圣路易斯世博会,并“展出了北京颐和园的模型”。此后,中国继续参加多届世博会,茅台酒、五粮液、苏绣、北京鼻烟壶、浙江湖笔、青田石雕、常州梳篦、张裕白兰地等近百种精品先后获得各种奖项。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了解、赞赏和向往世博会,部分思想家和文化人提出了在中国举办世博会的设想。他们的“世博梦”往往以科幻或小说的形式表现出来,甚至有人预言世博会将会在上海举办。清末小说家吴趼人也许是提出“幻想”的第一人,他在科幻小说《新石头记》中描述,贾宝玉又回到人间,到上海参观世博会。还写道:“一出门外便是会场,各国分了地址,盖了房屋,陈列各种货物。中国自己各省也分别盖了会场,十分热闹,稀奇古怪的制造品,也说不尽多少。”著名改良派政治家梁启超在《新中国未来记》(1902年)中,也设想了60年后在黄浦江畔举办博览会的情景:“处处有论说坛、日日开讲论会,竟把偌大一个上海,连江北,连吴淞口,连崇明县,都变作博览会场了。”改良主义思想家郑观应在其代表作《盛世危言》中,也提出在上海举办世博会的主张:“欲筹赛会之区,必自上海始。”青浦人陆士谔的《立宪四十年后之中国》(1910年)以梦境为载体,幻想“万国博览会”在上海浦东举行,上海滩为此在黄浦江上造了一座“很大的铁桥,跨着黄浦,直筑到对岸浦东”,而浦东已经发展得跟浦西一样繁荣了。这些异想天开的梦景和预言与今日之现实竟如此接近,体现了先人们的睿智和远见。

  回头看看,这些人的“世博梦”实际上反映了清末民初的有识之士渴望革新开放、救国图强、振兴中华的良好意愿。他们做梦也不会想到,近百年后,走上改革开放之路的中国日益强盛,真的在2002年申请主办世博会了,上海真的赢得了2010年世博会的主办权,成为第一个在欧美之外举办世博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人的“世博梦”终于成真了!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世博会的主题是整个世博会的灵魂,办博的全过程就是主题演绎的过程。历届世博会的主题往往反映了当时世人关注的热点和社会发展的步伐,体现了主办国传统与现代化相结合的特色。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具有非常深刻的理论内涵、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城市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集中体现和结晶。城市兼容并蓄、精英荟萃、竞争互补、吐故纳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18世纪末,全球仅有2%人口居住在城市;20世纪中叶上升到29%;而进入21世纪,世界上已有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联合国的报告预测,到2010年,城市人口将占全世界总人口的55%。然而,在城市急剧膨胀的过程中,人类的城市生活也面临一系列日趋严峻的挑战:空间争夺,交通堵塞,犯罪增多,文化摩擦,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等。如果不加以科学管理,城市的无序扩展必然会侵蚀城市的活力、降低城市生活的质量。

  联合国人居组织《伊斯坦布尔宣言》(1996年)强调:“我们的城市必须成为人类能够过上有尊严的、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满希望的美满生活的地方。”专家认为,城市发展之所以面临种种挑战,根源就在于城市化进程中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之间各种关系的失调。鉴于此,上世纪80年代以来,“和谐生活”、“和谐城市”、城市可持续发展等理念应运而生。各国政府、各市政当局提出的城市发展战略,基本上都围绕如何构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达到城市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众所周知,和谐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价值观念,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鼓舞下,中国学者在如何实现“和谐城市”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有益探索和研究,如提出“和谐城市”应主要体现为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经济的和谐发展、科技时代的和谐生活、社区体系的和谐运作以及城市和乡村的和谐互动,等等。

  正是汇聚了时代理念和人类智慧,2010年上海世博会形成了自己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当今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关切,对中国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包含五个副主题:“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城市经济的繁荣”、“城市科技的创新”、“城市社区的重塑”以及“城市和乡村的互动”;主题馆将设“城市人”、“城市生命”、“城市星球”、“城市未来”、“城市文明”五个分馆,具体演绎主题。总之,上海世博会就是要以“和谐城市”的理念来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诉求。它集中探索三个问题:一是什么样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更和谐;二是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让城市更美好、更和谐;三是什么样的城市发展模式让地球家园更美好、更和谐。

  本届上海世博会的论坛包括高峰论坛、主题论坛和公众论坛,目的是为大众参与世博会提供平台。可以相信,上海世博会这一空前巨大的平台,将汇聚全世界的智慧和精英,展示和交流城市管理运营的最新成就和创新理念;世界各国和中国各地通过这一平台互相学习和借鉴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将极大地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在城市发展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推动中国乃至全球城市化和谐发展的进程。

  (作者:上海世界史学会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