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半个多世纪见证了贸易自由化给美国带来的好处。当美国是自由贸易最大赢家的时候,西方主流经济学家对自由贸易政策和全球化极尽鼓吹之能事。然而,2008年开始愈演愈烈的美国次贷危机使西方学者对自由资本主义市场表现出极大的怀疑。随着美国经济不断下滑,很多美国学者和精英开始重新评估自由贸易政策,呼吁美国贸易政策应当全线收缩,主张控制进口,扩大出口,提高关税和贸易壁垒。贸易保护主义在美国重新抬头并呈现不断蔓延趋势。英国广播公司讽刺说,“向来夜郎自大的美国金融体系在国际上成为笑柄,而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的基本原则也可能因此遭到摧毁”。在捍卫自由贸易方面,西方主流经济学家也早已偏离了自己原来坚持的理念。例如,2004年,时年89岁的保罗·萨缪尔森在美国经济学会主办的《经济展望杂志》上撰文批驳了经济全球化。美国《商业周刊》认为:萨缪尔森以及其他持相同观点的学者“正在质疑自由贸易理论的基本原则……难道大卫·李嘉图的经济学分析已经不适用于21世纪了吗?”不可否认,当前全球各界学者开始普遍质疑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贸易体系和金融体系。
梅俊杰所著的《自由贸易的神话:英美富强之道考辨》从自由贸易理论的起源出发,对英美贸易政策与产业发展的历史关系作了考证,揭示了自由贸易本身的理论缺陷,为我们重新审视自由贸易理论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贯穿在这本书中的有两条线索,一条是理论线索,另一条是历史线索。在历史的描述中贯穿始终的是自由贸易论的产生、它的历史命运、思想演变过程以及后人对它的修正和利用。例如,19世纪上半叶英国较为全面地转向自由贸易政策与自由贸易理论的观念成长在时间上的重合;刚刚独立后的美国借助贸易保护走工业化道路与汉密尔顿的经济政策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具备强大产业优势和问鼎世界霸位的实力后,美国转而寻求“贸易自由化”,而在美国缺乏竞争力后,新保护主义却开始泛滥等等。正如作者所指出的,自由贸易等经济思想不过是被确立的一种意识形态,自由贸易论只是英国的产业发展需要时打造的主流意识形态,显然,打破自由贸易论的神话有助于清晰地透视这个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原形。
作者对于西方经济学说史非常谙熟,从质疑斯密自由贸易理论的“创新性”开始,一步步深入揭露“西方自由贸易理论只不过是英美国家一定阶段国家利益的理论工具”这一本质。作者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如以英国纺织业的成长为案例论证:引发工业革命的恰恰是贸易保护,而不是自由贸易论所推崇的原则。
这些论述背后的叙事对于当前中国所处的阶段具有深刻的启发。贸易保护也好,自由贸易也罢,归根到底是为了国家政策的需要,国家干预是任何国家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放弃的。如果一味迎合西方对中国“实行更加开放的经济政策”、“承担更多国际责任”的要求,中国的产业将一直停留在“世界加工厂”的水平,实现产业现代化更是遥遥无期。作者感叹中国经济史研究乃至经济学的落后,“时至2006年,全国工商联领导人还在向商人讲述‘对外国人做生意才能增加本国财富’这样的道理”,“更可怕者莫过于把国家发展战略建立在单纯的廉价劳动力这样的比较优势之上。”
不过,在谈到“自由贸易”的时候,往往存在把自由贸易理论和自由贸易政策混为一谈的倾向。遗憾的是这本著作也存在这个问题。作者显然没有区分比较优势原理、自由贸易论、自由贸易政策和国际贸易机制这几个概念之间的不同。比较优势理论并未宣称每个国家都能从自由贸易中获得同等收益,而是强调国家从自由贸易中获得的收益大于非贸易的状态。但是,基于比较优势原理衍生出的理念与理论却提出了“自由贸易优先”的观点,而自由贸易几乎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因此,不应当把自由贸易与全球化产生的负面影响归咎于比较优势原理。作者认识到了比较优势原理与自由贸易理论的不同,但是在实际论述中没有加以区分。
在我看来,对自由贸易论的挑战和反全球化浪潮也并不能说明比较优势原理的失败。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以及其它地区和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等国际贸易机制伤害了穷国的利益,增加了世界的贫困,罪魁祸首不是自由贸易理论或自由贸易政策。此外,英国和美国在自由贸易问题上并没有出现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背离,而恰恰依据自由贸易理论制定了符合自己国家利益的贸易政策和国际贸易机制,走上了大国富强之路。事实上,英美走向富强的道路得益于国家贸易政策,这种政策并不是完全的自由放任,政府不对市场作任何干预,这种自由贸易政策或者战略性贸易政策依据国家利益和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实行不同程度的保护主义。须知,自由贸易政策和国际贸易机制并不等同于完全遵循比较优势原理和自由贸易理论制定的贸易政策。对比较优势原理和自由贸易论的质疑也不能说明西方国家会打算放弃自由贸易政策。
不过,瑕不掩瑜,在当今金融危机波及全球,人们反思既有发展模式和经济思潮之时,这本书更有其独特的思想价值。
梅俊杰:《自由贸易的神话:英美富强之道考辨》,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10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