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至:以科学发展观打造社会主义新智库

最近开展的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与前两年开展的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有着内在的联系,也可以这么认为,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是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延续和深化。在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国际国内环境处于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开展这个活动具有深远的意义。

作为社科院一名普通党员,我对于当年开展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印象仍还比较深刻,感觉到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确对于院风的改进产生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效果,例如在院务公开方面,就感觉现在比以往做得要好一些,一些课题的招标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告知全院科研人员,大家一视同仁、公平竞标;干部选拔也更讲民主,要看大家投票的情况,这些都是很具体的例子。

目前,我院致力于社会主义新智库的建设,我感到,学习科学发展观,应当结合我院的这一主要发展目标来开展,这也是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所需要的。

结合我院的情况,如何在社会主义新智库建设方面践行科学发展观,我有几点感想和大家交流。

一是科研机构不能离开科研人员。在刚刚开过的院科研工作会议上,通报了研究所的竞争力排名,名列前茅的研究所,都是因为其成员在学术上有丰硕的成果,从而把所的竞争力推了上去。二是科研人员在学术上做出成绩,又与院、所为其成长提供的平台有着内在的关系,如果院、所不重视为自己的科研人员搭建平台,院所的竞争力也难以提高。所以,表面上看起来,科研工作是每个人专注于各自的研究,但是这种高度讲求独立性的工作,又需要借重集体的合力才能更快地提高。作为科研人员,对于积极地利用好自己的平台应当有强烈的意识,同时,院、所也应当结合科研工作的特点,利用组织的资源,为科研人员做出成绩创造条件。

至于怎么来创造条件,我只能根据自身的体会,谈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例如,院、所可以通过组织的途径,为科研人员建立学术联系、推出新人营造环境。的确,院、所经常举办一些学术活动,包括学术会议,但是这些活动的参加者大都是在相关领域已经做出成就、拥有一定影响的人士。是不是也可以支持一些这样的学术活动,即参与者主要是院内外的青年科研人员,同时也邀请院内外的资深专家做主题发言,并邀请一些学术刊物的负责人参加。这样做可以促使我院相对有建树的新人为同行所了解,也促使青年科研人员对于相关研究领域的整体发展情况有一个把握,同时也有助于他们在学术界建立一定的人脉关系,推出自己研究成果的难度也可能会相对小一些。去年,我在的亚太所就专门组织过一个以本所和国内其他院校青年科研人员为主的学术研讨会,邀请本院及院外资深专家以及学术刊物负责人参加,不少青年科研人员在会上宣读的论文后来都被一些学术刊物录用。如果类似这样通过组织为科研人员搭建平台的做法能够常态化,对于青年科研人员自身发展以及提高所的综合竞争力,必然会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科研工作要取得成就,除了勤奋以外,与科研人员是否具有开阔的视野和浓厚的社会责任感也有着内在联系,通过组织科研人员开展一些考察活动,对于科研工作也是必要的,而院、所在这方面可以为科研人员走出书斋、体验更广阔的更丰富的生活创造一定条件。也是在去年,院干部人士处和亚太所组织部分科研人员赴甘肃考察当地防沙治沙、民族和民生工作。作为从事国际关系研究的我来说,平常并不十分关心这些问题,但是经过这次活动,亲身实地置身于西部广漠的土地上,感受西部大开发正在给这些地区居民生活带来的种种变化,感受当地人与自然界作斗争的坚韧以及对于发展的渴望,对于自身所处的国情有了更直观、更全面的了解。我觉得,把这种认识带到对国际关系的研究中,对于理解当今世界的种种现象、中国的国际地位的变化以及中国发展在国际国内面临的挑战,是十分有帮助的。如果这样的活动能够常态化,更多的科研人员有机会参加,对于推进我们的科研工作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虽然这些想法不成熟,然而站在一名普通党员和普通科研人员的角度,我寄希望于通过这一次开展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使我们的科研环境进一步得到完善、科研人员的创造力和工作积极性进一步得到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