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来乍到的我,对于这样一个全新的环境,不知道自己能否适应?上海社会科学院,这样一个伴随着共和国成长,经历数十年历史变迁的,并积聚着厚重、浓郁的人文色彩的科研单位,我能否融入并为这个大家庭贡献一份力量?许多的疑问在思考之后接踵而至,问号充斥着整个大脑。
弹指之间,时间对我的疑问作了一一解答,一年的时间显然太短,但就在这么短暂的时间内,我的生活却是如此的充实而有富有意义。这个走过五十年春秋的单位,正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中不断焕发勃勃生机,张开她那博大的胸怀,包容着所有盛开的自由思想之花,用它的养分滋养着这些充满活力的生命。就在这一年里,我见证着、参与着并感受着它的发展与变化。
社科院因为有年富力强、知名全国的学者而蜚声在外,他们支撑着社科院的发展,同时也呵护着那些年轻而稚嫩的科研人员健康成长。这个相亲相爱的大家庭关注每个人的成长,关心每个人的发展,让大家庭中的成员在这个和谐环境中,自由地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内不断茁壮成长。
在社科院的日子里,我有着太多的忘不了的记忆片断,它们连缀起来构筑了我人生的精彩篇章。
忘不了,新进人员培训的那一天。那个炎热的季节,我们坐在清凉的会议室,由院领导及各处负责人为我们详细讲述社科院的发展历程,每个机构的职能划分,在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如何与相关职能部门沟通,为我们新进人员尽快适应社科院的生活和工作,解决了后顾之忧。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和社会科学工作者,牢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是非常必要的。亚太所所长周建明在这方面给我们作了最为深刻的、有教育意义的演讲:树立社会责任、体现人文关怀,这是一名合格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具备的重要标准,这也是我们应该遵从的职业道德。
忘不了,首次参加世界中国学论坛的那些日子。社科院作为上海市政府和国家的重点智库,承担着为上海市社会发展、国家的对外关系等方面献计献策的职能。21世纪的中国正以崭新的姿态走向世界,如何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大国形象,让世界接纳中国,发挥中国在地区和世界中的建设性作用,以及世界如何看待中国、对中国有何期待等等议题,这些都要求学者展开研究。世界中国学论坛汇聚来自世界各国的知名学者,在为期三天的时间内,大家畅所欲言,观点在这里交锋和碰撞。我作为一名观察员,亲历了这次论坛的整个过程,兴奋不已的同时,更多是感到自身功底的不足、学识的肤浅,激励我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努力、执著向前。
忘不了,参加一次次的筹备学术会议的经历。参加工作后,在忙于自己工作的同时,我多次参加各种学术会议的筹备工作。这些平时只能通过媒体或阅读他们的书籍才能接触的同行前辈,现在可以近距离与他们交谈,倾听他们的真知灼见,他们的智慧之光让我受益。他们有如我的导师,带我一步一步走进专业领域的世界,为我梳理专业知识的脉络,启迪我从多重视角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他们的品格、专业素养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正是社科院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让我可以在这里享受着思想的盛宴,让我更明确从事科研事业的道路和方向。
忘不了,所领导的每次言传身教、谆谆教诲。在工作中,领导们让我参与他们的课题,并在研究的过程中,给我许多有益的指点和帮助。教导我注重知识的积累和梳理,学会在看书的过程中,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他们对待自己要求严格,做事一丝不苟,不容一点马虎。正是这种严谨求实的态度,使得他们的学术成果能产生积极的社会反响。
起初做事倍感压力,惟恐有所差错,但前辈们对年轻人的包容让我释怀不少。在和所长的日常接触中,感受到他的博识、正直、责任意识和关怀之心。在每周的例行会议上,他会为我们宣传党的大政方针、透视社会新闻,尤其关注西部地区及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让我们对政策解读、社会状况和西部发展有深入、细致的认识和体察。在他身上,能够深刻地感受到社科院的社会职能和职责之所在。
忘不了,支教日子里院里对我工作的大力支持。通过从事支教工作,了解、认识我们的社会,一直是我的梦想。在这里我有了实践的机会,它让我真正地走近了社会,认识到这个社会多面的真实。社科院历来重视年轻科研人员挂职锻炼、社会实践,没有想到我刚来社科院就拥有了这个机会。所长在征求我的意见后,与院里沟通并立即得到积极回应,并将这次的支教作为社科院的一件重要事情对待。2007年2月26日,也就是临走的那一天,新年还没有结束,但人事处的领导却来为我送行,并派专人送我到支教所在地——东乡三合康泰希望学校。我知道他们把我像家人一样对待,第一次去那么远的地方很是不放心,我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我告诉自己决不能辜负他们的期望。
我来自农村,到了支教学校后,适应不是一件难事,难的是我需要将这些几乎没有英语基础的学生,在只剩下四个多月的时间内,尽快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并顺利参加中考,让英语不再成为他们永远的伤痛。我的努力得到了院里各界同仁的大力支持,并在人力、财力上对支教学校进行重点扶持,组织院里的同仁们进行捐款,短短的数日里就募集了上万元,为学校购买了一台投影仪及电脑设备,用于资助该校的教学,并派出专业人员为老师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电脑培训,受到三合学校全体师生的广泛赞誉。
由于院里的大力支持,学生们在最后的中考中获得学区第二名的好成绩。我想这也是对我们社科院和我个人的最大肯定和回报吧。“情暖学子心,名留三合乡”,这是临走之际,学校送给我留作纪念的牌匾。这不仅是送给我个人的,也是送给社科院的。
在这一年里,有着太多太多的忘不了的记忆,现在每每回忆起这些,就像一幅幅生动的图画在脑海中闪过。这些是我一年来人生经历的宝贵财富。我不能说我已经成长为一名成熟、合格的社会科学工作者,但我将这些难忘的人生片断作为我成为一名合格工作者的重要组成部分,类似的人生阅历将会塑造一个全新的“我”,那个经过时间和社会实践洗礼的我,坚强、自信和勇敢的我。
(作者:亚洲太平洋研究所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