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光《中俄关系:平等和谐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潘光教授在哈佛大学俄罗斯与欧亚研究中心的讲演

  感谢我的老朋友马歇尔·哥德曼教授邀请我来到你们这个成果丰硕的、有影响的研究中心作讲演。我想就中俄关系的成就、上海合作组织与中俄关系、促进中俄经济贸易合作、加强中俄文明对话这四个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五大成就:中俄关系史上最为平等和谐的时期

  众所周知,“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八字方针是邓小平先生为解决钓鱼岛争端和南海诸岛问题而最早提出的,结果却在中俄边界首先得以实现,这在中俄两国的对外关系史和中俄关系史上都是史无前例的。

  苏联解体后,出乎许多人的意料,尽管选择了不同的政治体制和发展道路,俄罗斯与中国之间的关系不但没有恶化,反而日益发展,达到了两国关系史上最为平等和谐的时期。这一成就的取得是与邓小平先生将国家关系与意识形态分开的指导思想密不可分的,也是中俄双方领导人高瞻远瞩、精心运作的结果。具体而言,这一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首先,两国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并通过条约将这种关系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1996年叶利钦总统访华时,双方正式宣布建立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1年7月16日在莫斯科签署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确定了指导新世纪中俄关系的法律原则,使中俄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个条约是中俄关系史上第一个完全平等的,而又不具军事联盟性质的双边条约。

  其次,两国领导人之间增强政治互信,建立了有效的会晤和联络机制。通过双方高层的密切交往,两国元首之间、总理之间,及有关部门领导人之间逐步建立了定期会晤机制。特别要提一下的是,江泽民主席、胡锦涛主席与叶利钦总统、普京总统之间建立了亲密的个人关系和热线联系。这种领导人之间互相信任的私人友谊甚至在斯大林和毛泽东之间也未曾有过,无疑对确保中俄关系和谐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三,两国已解决了影响双边关系发展的历史遗留问题。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中俄之间4300公里长的边界问题已彻底解决。在长达几个世纪的岁月里,这一边界争议曾经导致无数的危机和冲突。然而,俄罗斯独立后,中俄双方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按照“结束过去,开辟未来”的原则,在短短十二年里解决了这一错综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在谈判的最后阶段,中俄两国几乎解决了全部问题,仅有界河中若干岛屿的归属难以解决。在这关键时刻,双方于1999年12月叶利钦总统访华时签署了对这几个岛屿暂时搁置争议、进行共同开发的协议。众所周知,“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八字方针是邓小平先生为解决钓鱼岛争端和南海诸岛问题而最早提出的,结果却在中俄边界首先得以实现,这在中俄两国的对外关系史和中俄关系史上都是史无前例的。2004年10月,在普京总统访华之际,中俄双方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最终解决了这些岛屿的归属问题和全部边界问题。到2007年底,中俄边界的实地勘界工作将全部完成。

  第四,两国在国际事务上具有广泛的共识,并进行着卓有成效的合作。 1997年4月江泽民主席访俄时,双方签署了《中俄关于世界多极化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联合声明》,就反对集团政治、加强联合国及其安理会的作用、努力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确定了共识。作为负有重大责任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俄双方在科索沃问题、导弹防御体系和《反导条约》、中东和平进程、伊拉克问题、阿富汗形势、朝鲜半岛局势、伊朗核问题、反对国际恐怖主义等重要国际问题上均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看法,并在外交领域及时进行磋商和合作。根据2001年7月16日签署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原则和精神,双方加强了在涉及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等重大问题上的相互支持。俄方一直支持中方在台湾、西藏问题上的原则立场。最近,两国领导人重申致力于在国际事务中广泛、牢固地确立协商一致的原则和协作机制,维护各层次、各领域的稳定和安全,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促进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第五,两国之间的安全合作也正在不断发展。中俄就在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和加强军事领域信任,战略核武器互不瞄准对方,打击恐怖主义,打击非法贩毒、走私武器、非法移民及其他形式的跨国犯罪行为等一系列安全合作措施达成了协议。“9·11”事件发生后,中俄成立了双边反恐工作组,在反恐合作方面成果卓著。2006年,双方正式建立了安全问题定期协商机制,还首次举行了大规模联合军事演习。双方认为,各国在应对新的挑战和威胁方面的合作应成为国际安全体系的基石。为此,双方强调必须完善国际反恐合作的法律基础,加强国际防扩散机制,努力加强本国和国际信息安全,全力防止外空军备竞赛并为缔结防止在外空部署武器国际条约努力。双方在军事装备、航天和其他高科技领域内的合作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上海合作组织:将中俄结合在一起的利益共同体

  在中俄、中苏关系的历史上,这样一种平等的、结伴而不结盟的、多边的合作机制还从来没有过。

在历史上,中俄、中苏曾在中亚多次发生冲突。上个世纪60年代末,中苏在西段边界的冲突逐步升级,以致1969年在新疆铁列克提地区爆发了小规模边界战争。在1979年-198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期间,中苏在中亚地区也处于正面对抗状态。然而,苏联的突然瓦解改变了中亚的地缘和战略格局,中亚新独立国家的诞生使中俄两国之间出现了广阔的中间地带或缓冲区域,以致今日双方在中亚接壤的边界仅有50多公里。

  在冷战后国际格局急剧转型的新形势下,尽管中俄在中亚仍存在利益差异,但双方显然已不对另一方构成威胁。相反,中俄在这一地区的共同利益却迅速上升。这一共同利益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双方都面临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的威胁,因此需要与中亚国家合作来打击这三股势力,以维护自身的安全和中亚的稳定;其次,双方都希望通过开发中亚丰富的资源以推动地区经贸合作及本国邻接地区(如中国新疆)的发展,而这只有通过中、俄、中亚国家的密切合作,并吸收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外部资金和技术才能达到;第三,双方都对西方势力在中亚鼓动“颜色革命”、加强军事存在感到不安,如对北约向中亚扩张均持反对态度。正是这些共同利益,奠定了“上海五国”———上海合作组织进程逐步启动,迅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基础,也决定了政治安全合作是上海合作组织机制的首要任务,而经济文化合作则成为这一多边机制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上海合作组织对中俄关系的重要战略意义在于:首次将中国、俄罗斯、中亚国家结合在一个利益共同体内,使中俄能在其框架内最大限度地缩小他们之间的分歧及他们之间不可避免的竞争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最大限度地扩大和巩固他们的共同利益。在中俄、中苏关系的历史上,这样一种平等的、结伴而不结盟的、多边的合作机制还从来没有过。

  在中俄合力推动下,上海合作组织取得的丰硕成果是有目共睹的,而上海合作组织的稳步前进,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如上海合作组织在打击三股势力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就进一步推动了中俄的安全和反恐合作,包括在信息安全和打击毒品犯罪等非传统安全领域内的合作。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举行的联合反恐演习,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中俄举行联合军事演习奠定了基础。同时,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经贸合作的开展,也有助于改变中俄经贸合作滞后于政治安全合作的局面。这正是我下面要讲的问题。

  促进经贸合作:中俄关系深入发展的关键

  从长远来看,只有中俄经贸合作与其他方面的合作同步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才有持续前进的动力。

世纪之交的中俄关系也不是没有问题和不足,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俄双边经贸合作的潜力一直没有发挥出来,大大滞后于政治和安全合作,成了制约中俄关系深入发展的一个障碍。2000年,中俄双边贸易额仅为80亿美元,不到中美贸易额的10%。俄罗斯方面有些人认为,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中方只把眼光放在美、日、欧等国家,却不太重视俄罗斯产品和俄罗斯市场;而一些中国人士则认为,俄罗斯的金融体系和法律体系仍不健全,经济贸易政策又多变,使中国企业界去俄投资经商有很大风险,而俄罗斯的许多产品也不适应中国市场的需要。

  令人高兴的是,2001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后,这种状况发生了可喜的变化。2001年9月,以经贸合作为重点的中俄总理第六次定期会晤明确提出:中俄经贸合作的“磨合期”已经结束,应步入“快车道”。为此,双方确定了一系列推动经贸合作的具体方案。在这一有利形势下,2001年中俄双边贸易一举突破100亿美元。到2006年底,中俄贸易额已超过300亿美元。胡锦涛主席和普京总统共同提出,到2010年要使双边贸易额达到600亿至800亿美元。从现在的发展势头看,这一目标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从长远来看,只有中俄经贸合作与其他方面的合作同步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才有持续前进的动力。

  令人鼓舞的是:这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中俄企业进入对方市场,并取得了良好业绩。如中国的通信设备、家电等产品已逐步为俄罗斯消费者所接受,俄罗斯的油气企业已成为中国重要的能源合作伙伴。这些两国企业合作的成功范例,增强了两国更多企业开展合作的意愿和信心。当前,中俄经济都处在快速发展的良好时期,两国都确立了未来几年经济发展的目标。中国的目标是:到2010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俄罗斯也提出了到201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目标。中俄努力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过程,将为两国互利合作创造更多的机遇,开辟更广的空间。从合作领域看,中俄经济互补性强,在市场、技术、资源、人才、商品等方面互有需求。目前,中俄领导人已经确定了今后双方合作的几个重点领域:一是尽快提高机电产品在双边贸易中的比重,稳步扩大能源资源性产品的贸易规模;二是加大在家电、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油气、森林、矿产资源开发和深加工等领域的双向投资;三是开展航空航天、机械制造、核能、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领域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合作和人才交流。

  为使中俄经济贸易合作进一步深入发展,中俄两国仍然面临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第一,加快提升贸易规模和质量,注重改善贸易结构。如扩大机电产品在贸易中的比重,就有助于达到这一目标。中国每年进口的机电产品超过3500亿美元,只要俄罗斯企业拿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技术,完全可以在中国市场上占有更大份额。

  第二,积极推动双向投资合作。中国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战略,俄罗斯正在大力开发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双方企业可充分利用这些机遇,积极开展投资合作。中方已经提出,到2020年要使在俄投资达到120亿美元。

  第三,深化能源资源开发合作。该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双方应立足长远、互利互惠,注重协调各自的利益关切,尽快落实油气、电力等领域的大型合作项目。同时,要加快能源资源合作的多元化,积极开展油气和森林资源的联合开发和生产加工,推动合作方式由资源贸易型向生产加工型转变。

  第四,加强高新技术合作。俄罗斯科技基础雄厚,在许多领域都拥有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中国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形成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良好环境。双方可通过共建科技园区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以达到互利双赢的目标。

  第五,改善两国贸易投资环境,提高两国企业相互投资的水平和质量。两国政府应共同努力,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建设更加完备的法制,在规范贸易秩序、保护知识产权、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等方面加强合作,为对方商品、资本、服务进入本国市场提供有力支持,为对方企业提供更多扶持和爱护,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2006年11月9日签署的关于鼓励和相互保护投资的政府间协定为两国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经济实体在对方境内从事正常的贸易、投资和经营活动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第六,促进地方和边境地区合作。中俄地方和边境地区合作是双边经贸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两国毗邻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两国正积极努力,在中国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和俄罗斯实施远东、东西伯利亚地区发展战略过程中加强协调,并着手制定这方面的合作计划。跨界河流的污染防治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也是边境地区合作的重要内容。

  第七,继续推进移民领域合作稳步发展。中俄双方应继续加强在打击非法移民方面开展合作,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并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实施细则,为促进两国人员的正常往来和交流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和便捷的条件。

  加强文明对话:奠定中俄世代和谐相处的坚实基础

  汉儒文明和斯拉夫文明毕竟具有较大差别,俄罗斯和中国走上不同的政治发展道路又产生了体制差异,这些差异与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权益之争互相纠缠,再受到国际上一些片面宣传的影响,就导致了不少误解。

从中俄关系中现存的一些矛盾和分歧看,其中既有需要协调的政治经济权益问题,更有深层次的文化特征、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等方面的差异及由此导致的误解。汉儒文明和斯拉夫文明毕竟具有较大差别,俄罗斯和中国走上不同的政治发展道路又产生了体制差异,这些差异与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权益之争互相纠缠,再受到国际上一些片面宣传的影响,就导致了不少误解,有些已成为扩大经贸等方面合作的思想和心理障碍。在俄罗斯,一些人对中国的印象仍是假冒伪劣商品、倒爷和黑工,“黄祸”论和“中国威胁”论还有市场。如俄罗斯某些部门总是担心经济联系的扩大会导致中国移民大量进入,从而影响本国的安全。在前苏国家组成的欧亚经济共同体的相关文件中,都把人员自由流动放在重要位置,并以此作为实现经济一体化的关键步骤,但在中俄合作的相关文件中却没有这方面的内容,这多少与担心中国公民向俄罗斯流动有关。同样,一些中国人也对俄罗斯存有偏见,如认为俄国货都是“傻大黑粗”,认为俄罗斯对中国是“潜在威胁”等。有意思的是,在这些以有色眼镜看待对方的人中,绝大多数都没有去过对方国家。可见,这些误解缘于无知和偏见。要消除它们,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必须做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对此,中俄双方都已有了充分的认识。

  要努力增进相互了解,缩小文明差异,主要途径是推进文化交流,特别要加强青少年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因为他们是中俄关系的未来和希望。在这方面,文化工作者、学者、传媒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为此,两国政府成立了中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合作委员会。该委员会定期进行会议,确定了一系列重大合作项目及具体实施措施,在推动中俄文化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两国最高领导人胡锦涛主席和普京总统对文化合作高度重视,亲自进行策划和指导,共同决定互办“国家年”。2006年,双方在中国成功举办“俄罗斯年”,其中包括300多项丰富多彩的活动,涉及范围之广,民众参与程度之高,社会效应之强,在双方交往史上前所未有。2007年,双方又在俄罗斯举办“中国年”,组织近200项形式多样的活动,涵盖政治、经济、科技、人文等各个方面,向俄罗斯人民展示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改革开放历程,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中国和俄罗斯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俄两国人民的友谊源远流长。在中国人民抗击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许多俄罗斯儿女在中国的土地上献出了宝贵生命。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俄罗斯人民也为中国人民建设新国家提供了多方援助。同样,中国人民也在各方面给了苏联和俄罗斯力所能及的支持。1991年以来中俄关系十六年发展的历史进一步表明:在不同文明、民族、国家交往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中俄两国永做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是两国人民的真诚愿望,也是双方国家利益的必然要求,而两大文明的沟通、对话和交流,将使世代友好的和平思想深深植根两国人民心中,为中俄世代和谐相处奠定坚实的基础。
 
 思想者小传

    潘光  上海社会科学院欧亚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上海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犹太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主任。被俄罗斯总统普京授予圣彼得堡300周年荣誉勋章。2005年11月,由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提名担任联合国文明联盟名人小组成员。出版著作10余本,发表论文上百篇。主要著作有《犹太文明》、《当代国际危机研究》、《犹太人在中国》、《犹太人在上海》、《从丝绸之路到亚欧会议:亚欧关系两千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