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亚所召开“新世纪国际能源格局与中国海外油气战略”学术研讨会

    20061020,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欧亚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非传统安全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新世纪国际能源格局与中国海外油气战略”学术研讨会在我院成功举行。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仁伟研究员亲自到会致词,并对会议的如期召开表示祝贺。我院欧亚研究所副所长、非传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余建华研究员和欧亚所从事有关能源安全研究的课题组成员一道,同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等单位以及我院世经、亚太研究所等20多位在沪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院部分研究生列席会议。

    从1993年开始,我国首次开始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去年原油的进口量已近1.3亿吨,今年将超过1.4亿吨。能源进口的飞速攀升导致我国的能源对外度与日俱增,相应地国家能源安全形势也开始变得严峻起来。能源安全问题已经引起国家有关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当天上午同时作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第十次中青年学术论坛的活动,余建华研究员作了题为《国际能源格局与中国的能源安全》的主题学术演讲,欧亚研究所所长潘光研究员担任本次论坛的嘉宾评论。下午,与会的专家学者围绕当前国际关系中的能源因素、中东—中亚油气格局与中国能源外交、亚太能源合作与中国和中国能源企业“走出去”战略等议题深入探讨、各抒己见。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赵伟明教授等首先从能源因素与国际关系入手进行讨论,认为能源从来就不是一种单一的商品,而是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有着一定的政治属性。能源在当代国际关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既是诱发国际冲突的主要诱因,也是大国维持自身安全与霸权优势的重要手段。还有学者认为,人类社会已经从近代以领土为主的争夺,冷战时期对核霸权的争夺过渡到今天以争夺能源为主的能源政治时代。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钱学文教授、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李伟建研究员以及我院欧亚所丁佩华副研究员分别从中东、中亚、中俄能源安全合作角度谈了各自的看法。他们认为,在目前的能源安全局势下,中国应该采用“保内用外”的策略,积极走出去。虽然目前中国对中东石油能源的依赖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但是合作是一个国际大趋势,我们既要和这些产油国进行合作,也要争取同在此区域拥有广泛利益的美国进行合作,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亚太研究所王少普研究员和高兰副研究员重点谈了当前亚太能源安全合作的现状与障碍,东亚当前的能源需求的上升既有自身发展的因素,也有国际供需格局的影响;各方既有竞争的一面,也不乏合作的考虑,过度的竞争必然会损害各方的利益,最终促成合作;但是目前而言,中日之间的能源合作难度会大于中美之间的合作难度。

  一些与会学者包括世经所的崔大沪、陈志宏和李安方等专家则从世界经济的角度进行分析,指出当前的能源局势实际上是世界经济失衡的表现,通过技术和市场的平衡是可以进行解决的。中国企业“走出去”既是经济问题,又是一个政治问题,我们要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能源战略,扩展中国的海外能源利益。也有学者谈到,“走出去”虽然是中国必然选择,但是无论是在全球的层面、区域层面,还是我们的自身因素都存在一定的制约,需要我们在战略研究中给予足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