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上海合作组织发展问题,俄罗斯学术界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上海合作组织不仅可作为反对三股势力的工具,而且可成为俄中“遏止”西方(美国、北约)及应对在中亚面临的新挑战和威胁的潜在资源。另一种看法认为,上海合作组织将不可避免地逐步美国化,并最终改变发展战略。还有一些学者则认为,上海合作组织可以接受“协作”战略,转而全方位地与西方国家进行合作,无论是在经济层面,还是在政治军事层面。
针对上述不同论点,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卢贾宁(С.Г.Лузянин)指出, 近期内中亚地区有四个与安全相关的机制并存:1)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与独联体;2)上海合作组织;3)北约和平伙伴国与北约;4)亚洲协作与互信会议。从对中亚地区局势影响力来看,前两个机制将发挥主导作用。 北约的影响是否会得到强化,主要取决于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的立场和“颜色革命”对这些国家的影响。根据近期发展趋向来看,一是乌兹别克斯坦更靠近上海合作组织,改变了原先单方面的亲美方向;二是中亚合作组织与欧亚经济共同体合并。可以说,上海合作组织在遏止北约地区政策的推进方面取得到了成功。
卢贾宁认为,从1991年至今,欧亚地区的实行机制化和区域化进程一直在推进。与安全、一体化和经济合作相关联的机制(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共同体、统一经济区、亚洲协作与互信会议、古阿姆等)是互相矛盾的,并且反映了该地区主要“选手”的不同利益和动机——美国、欧盟、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俄罗斯、中国等。俄罗斯作为一个欧亚国家,立足构建符合自身利益的地区平衡。 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俄罗斯与中国为建立多极化世界而努力,成为对西方和美国的制约因素。
卢贾宁指出,美国通过北约及其和平合作伙伴计划所推行的欧亚战略已经放弃了过去两极形态的传统政策(如对苏联的遏止政策),转而实施纵深的欧亚安全政策,其中中亚被视为其扩大“责任区”的关键目标, 也正是他们所谓的“不稳定地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斯坦)。 他认为,哈萨克斯坦参与巴库-杰伊汗石油管线项目是朝建立东西方之间新的地缘政治轴心迈出的一步,不过奠定这一轴心基础的暂时只是经济利益。同时,俄罗斯与乌兹别克斯坦在政治上迅速靠近,乌兹别克斯坦加入欧亚经济共同体并准备加入集体安全条约组织, 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在两国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进一步加强关系,以及其他一些积极发展,均表明中亚局势变化在朝着有利于俄罗斯和中国的方向发展。从2005年10月美国国务卿赖斯对中亚访问的结果来看,美国暂时停止了在中亚推动“制度民主化”的行动,其重要目的是试图改善与该地区一个关键的“选手”——哈萨克斯坦领导人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