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光《上海合作组织与中国的和平发展》

 

上海合作组织有利于中国维护周边安全, 为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上海合作组织不仅对中国的西部开发,而且对中国的整体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促进意义。因此,上海合作组织已成为中国和平发展进程中的一个亮点,

其成功的实践和理论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示范作用。

 

     上海合作组织与中国的周边安全和国际环境

随着上海合作组织的稳步发展, 它对中国与俄罗斯、中亚关系的发展,乃至对中国周边安全和整体国际环境的重要战略意义正日益凸现。

1.上海合作组织与中俄关系

在历史上,中俄曾在中亚多次发生正面冲突。苏联的瓦解突然改变了中亚的战略格局,中亚新独立国家的诞生使中俄两国之间出现了广阔的中间地带或缓冲地带,双方显然都不对另一方构成威胁,而中俄在这一地区的共同利益却迅速上升。这一共同利益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双方都面临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的威胁,因此需要与中亚国家合作来打击这三股势力,以维护自身的安全和中亚的稳定;其次,双方都希望通过开发中亚丰富的资源以推动地区经贸合作及本国邻接地区(如中国新疆)的发展,而这只有通过中、俄、中亚国家的密切合作,并吸收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外部资金和技术才能达到;第三,双方都对西方势力,特别是美国的政治、军事影响在中亚的增长感到不安。正是这些共同利益,奠定了“上海五国” —上海合作组织进程逐步启动,迅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基础。

在中俄合力推动下,上海合作组织取得的丰硕成果是有目共睹的,而上海合作组织的稳步前进,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在“上海五国”—上海合作组织进程构筑的框架和原则的基础上,两国逐步解决了影响双边关系发展的历史遗留问题。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中俄之间4300公里长的边界问题已完全解决。上海合作组织在安全合作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也进一步推动了中俄的安全和反恐合作。911事件发生后, 中俄成立了双边反恐工作组,并在塔什干上海合作组织地区反恐机构内进行了有效合作。最近,双方正式建立了“安全问题定期协商机制”。成功举行了大规模联合军事演习。双方在军事装备和高科技领域内的合作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多边合作的顺利发展,也有助于改变中俄关系中的一些消极面。如中俄双边经贸合作滞后于政治和安全合作,制约中俄关系深入发展。20016月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后,这种状况很快发生了变化。20019月,朱镕基总理与卡西亚诺夫总理以经贸合作为重点的第六次定期会晤取得了重大突破。2001年中俄双边贸易一举突破100亿美元。到2004年底,中俄贸易额已突破200亿美元。2001716,就在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一个月后,在莫斯科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确定了指导新世纪中俄关系的法律原则,使中俄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个条约是中俄关系史上第一个完全平等的,而又不具军事联盟性质的双边条约。

2.上海合作组织与中国—中亚关系

中国与中亚早在2000多年前就通过丝绸之路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不过,到了19世纪中叶以后,由于中亚的大部分成了俄罗斯帝国(以及后来的苏联)版图的组成部分,这种直接联系却中断了近一个半世纪。苏联的解体使中亚再次向外部世界敞开大门,新独立的中亚国家立即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1996年《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和1997年《在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的协定》的签定,启动了使中国与中亚国家结合在一个稳定的多边利益共同体内的“上海五国”—上海合作组织进程,大大促进了中国—中亚关系的深入发展。在“上海五国”—上海合作组织进程的框架内,中国与哈、吉、塔三国长达3300多公里的边界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济贸易关系也飞速发展。1992年,中国与包括土库曼斯坦在内的五个中亚国家之间的贸易额仅为5亿美元左右,而到2004年,这一贸易额已跃至50亿美元,仅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双边贸易额便超过了45亿美元。中国—中亚关系的发展是为上海合作组织进程奠定基础的三大支柱之一。反过来,上合组织又为促进中国—中亚关系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

2005年春以来,新一波“民主改造”、 “颜色革命” 和“政权改变”浪潮及三股势力的乘机作乱,中亚各国领导人有一种危机感,更加认识到维护稳定、发展经济的重要性。而就目前而言,上海合作组织是中亚地区最能发挥这一作用的多边机制。因此,上海合作组织的中亚成员国要求在本组织框架内加强安全、经贸合作的呼声和决心更为强烈。在这样的形势下,最近召开的上合组织阿斯塔纳峰会提出:“反恐联盟有关各方有必要确定临时使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上述基础设施及在这些国家驻军的最后期限。”这首次向世界表明:支持国际社会参与中亚反恐合作,但维护中亚安全的主要责任应由本地区的国家和多边机制来承担,上海合作组织愿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经济合作方面,这次峰会指出:近期的主要任务是执行《〈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多边经贸合作纲要〉落实措施计划》,把成员国对外经贸、交通、环保、紧急救灾、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等领域的合作引上务实轨道;上海合作组织实业家委员会将成为促进组织框架内一体化进程的新资源;加快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发展基金,并建立银行联合体,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同国际金融机构开展合作;在此基础上,一个重要目标是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发展银行。胡锦涛主席在会上承诺:“中方高度重视落实在塔什干峰会上宣布提供的9亿美元优惠出口买方信贷”,在文化合作方面,会议提出,成员国应积极扩大组织框架内教育、文化、体育、旅游等领域的合作。胡锦涛主席在会上表示:“中方将为此拨出专项资金,在3年内为其他成员国培训1500名不同领域的管理和专业人才。”同时,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首届文化艺术节在阿斯塔纳举行,上海合作组织论坛也将在今秋启动。所有这些,无疑将促进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中国—中亚合作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3.上海合作组织与中国的周边安全和整体国际环境

综上所述,上海合作组织对中国周边安全和整体国际环境的战略意义已是不言而喻的。在上海合作组织吸收蒙古、巴基斯坦、伊朗、印度四国为观察员后,这一战略意义就更显突出了。

首先, 它使中国加强了与9个近邻国家(包括无共同边界的乌兹别克斯坦和伊朗)的睦邻互信, 顺利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西部和北部的大部分边界问题,也为中印最终解决边界问题、进一步发展双边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目前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和观察员国的陆地边界长达14799公里,已占中国整个陆地边界的75%左右,中国西部和北部的广大地区几个世纪以来第一次不再面临来自外部陆地的直接军事威胁。

其次, 它使中国能与上述国家紧密合作、打击贻害四方的分裂主义、极端主义、恐怖主义三股跨国恶势力,应对一系列非传统安全威胁,排除或减轻了对中国稳定发展的外部干扰。

再次, 上海合作组织成为中国“周边安全带”的北部、西部和西南部依托, 使中国在应对东面和东南面沿海可能爆发的危机时没有后顾之忧,有利于中国在解决朝核问题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进而促成稳定的东北亚安全机制,也有利于台海局势的稳定和中国的和平统一大业。

第四,上海合作组织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 的“上海精神”,不仅有利于维护中亚的稳定和安全, 也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和观察员国的总人口已超过全球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其中包括中、俄、印等全球或地区大国,它们之间加强友好合作关系,其积极作用当然不局限于中亚,而且会推动南亚、中东乃至全球的稳定和发展。因此,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功不仅为中国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而且为中国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第五, 上海合作组织推动区域合作良性发展, 也有利于促进中国的西部大开发,乃至中国整体的稳定、改革和发展。这正是下面要详述的。

 

上海合作组织与中国的西部开发和整体发展

上海合作组织的稳步发展,对中国西部和北部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进而有利于中国整体的稳定和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为中国西部和北部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安全环境。

由于有了“上海五国”—上海合作组织这一机制,历史遗留下来的复杂的边界问题居然在短短几年里得到了解决。上海合作组织的稳步发展,更是维护边界问题顺利解决的宝贵成果,进一步巩固和促进边界地区和平发展局面的可靠保障,这对我国西部和北部,特别是新疆地区稳定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是怎么估价都不过分的。

苏联瓦解后,分裂主义、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在中亚地区十分猖獗,也对俄罗斯和中国形成冲击。同时,毒品贩卖、武器走私、非法移民等跨国犯罪活动也使中、俄、哈、吉、塔、乌六国都受害匪浅。在“上海五国”-- 上海合作组织机制的框架内,就维护地区安全和稳定进行紧密合作,在打击三股恶势力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2001615,六国元首在北京签署《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 》,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及其他国家合作打击跨国恶势力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911事件发生后,上海合作组织一方面加强自身的安全合作和反恐机制建设,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国际反恐合作。20029, 在中国、美国、阿富汗、吉尔吉斯斯坦的共同努力下,联合国安理会正式将“东突伊斯兰运动”(ETIM)列为“恐怖主义组织”。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联合反恐演习的举行,上海合作组织地区反恐机制的启动和运作,印、巴等国成为上合组织观察员,进一步加强了上海合作组织打击恐怖主义和跨国犯罪的整体能力,使其成为维护中亚稳定的中流砥柱。上海合作组织的存在,使我国西北部、特别是新疆受到的外部冲击和压力大大减轻,确实为中国西部和北部的发展,特别是新疆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安全环境。

2.为中国西部和北部与中亚和俄罗斯拓展经贸合作构筑了框架和舞台

1992年以来,中国与俄罗斯及新独立的中亚国家之间的经贸合作迅速发展。1996年以来,“上海五国”—上海合作组织进程的稳步前进又进一步促进了这一发展。对位于欧亚大陆腹地的中国西部和北部、特别是新疆地区与中亚和俄罗斯的经贸合作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能源合作最为重要,在后面还要专门谈及。交通领域的合作也是上海合作组织经贸合作的重要方面, 新亚欧大陆桥为这一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将要建设的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铁路,拟议中的从中国到哈萨克斯坦里海之滨,再通过土库曼斯坦、伊朗和土耳其进入欧洲的铁路干线,都将为这一合作注入新的动力,并有力地促进中国的西部开发。另外一个重要合作领域是中国的强项:轻纺、家电等行业。此外, 六国在旅游、环保、水资源利用、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合作也在逐渐展开。据悉, 哈、吉、塔、乌等国已共同成立了中亚水利及能源利用财团,确定了能源合作领域内的优先项目,其中与中国西部的合作占有重要地位。显然,在上海合作组织机制的框架内,区域合作迅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为中国西部和北部与中亚和俄罗斯拓展经贸合作构筑了重要的舞台,而蒙古、巴基斯坦、伊朗、印度四国成为上合组织观察员使这一舞台更为广阔。

就中国西部而言,与上海合作组织关系密切的主要是西北五省区:新疆、甘肃、陕西、宁夏、青海。在这五省区中,与上海合作组织进程关系最为密切,在中国—中亚—俄罗斯合作中分量最重,又发挥着最主要作用的则是新疆。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对新疆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之间经贸合作的促进作用是十分明显的。2002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后的第一年,新疆的边境贸易进出口额(主要是对俄、哈、吉、塔、乌这五个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的边境贸易)大幅度上升,达15.437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了57.4%2003年,新疆与中亚的贸易更是出现飞跃,仅新疆对哈一国的贸易额就高达25.4亿美元,占中国对哈贸易总额的77.43%。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也促进了新疆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特别是新疆对中亚和俄罗斯的投资。2002年,新疆在哈、乌、俄、吉兴办企业7家,总投资额为337万美元,其中中方投资259万美元,比上年的146万美元增长了77.4%2004 9月23比什凯克举行的第三次上海合作组织总理会晤批准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多边经贸合作纲要》的落实措施计划。该计划涵盖了六国经济、科技、人文合作等重要领域,涉及一百多个具体项目、课题和合作方向,并根据分阶段原则确定了落实机制。所有这些项目都与新疆密切相关,为新疆的繁荣发展提供不可多得的机遇。新疆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的经贸合作具有三大优势:地理优势、人文优势和互补优势。随着上合组织框架内的多边合作不断拓展和完善,新疆与俄、中亚的经贸合作一定能更上一层楼。

3.为中国西部和北部加强与中亚和俄罗斯之间的文化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后, 很快就举行了文化部长会晤,研究确定了一批具体的文化交流项目。在塔什干峰会上,胡锦涛主席特别强调要深入开展人文合作。他指出:“要努力扩大文化、教育、科技、旅游、新闻等领域的合作,增进成员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巩固上海合作组织发展的社会基础。”就近期来看,这一合作的重点是宏扬丝绸之路精神,积极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沟通和各国、各民族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以加强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中国中亚—俄罗斯之间的感情纽带。合作正在以下几方面展开:文艺体育团组的互访,共同举办艺术节和展览会,互相派遣、招收更多留学生,加强高层专家学者的互访,互相帮助或共同培养、培训各方面人才,加强青少年之间的文化交流,合作开展以丝绸之路为主线的文化旅游,等等。无疑,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文化合作的发展,为中国西部和北部,特别是新疆进一步加强与中亚和俄罗斯之间的文化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整体看,俄罗斯和中亚国家的文化、艺术、科技、教育水平还是比较高的, 在不少方面高于包括新疆在内的我国西北地区,在某些领域甚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西北地区与最为靠近的俄罗斯、中亚在文化、艺术、科技、教育交流十分薄弱。正因为此,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文化合作的发展非常重要,它实际上创造了一个以前所没有的平台和一种以前所缺乏的氛围,有利于逐步改变上述状况,进而将中国西部与中亚和俄罗斯之间的文化合作推向前进。可喜的现象已经出现,如200411月,中国教育部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先后举办了留学中国教育展,吸引了大批中亚学子,许多人都表达了希望到中国留学的强烈愿望。可以相信,随着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中国中亚—俄罗斯之间文化合作的不断发展, 中国西部、特别是新疆地区面向中亚、俄罗斯的文化交流渠道将进一步拓展,以“丝绸之路”为纽带的中国西部与中亚、俄罗斯之间的文化合作将不断深入发展,使具有特别风采的中国西部文化与中亚、俄罗斯文化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和谐共处、共同发展,以利于欧亚大陆腹地各族人民文化、艺术、科技、教育水平和素质的提高,为他们之间的政治、经济等各领域合作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4.为中国海外能源发展战略在中亚-西伯利亚方向的推进创造了有利条件

如果说前述三方面谈的都是上海合作组织首先对中国西部和北部产生积极影响,进而有利于中国整体的稳定和发展,那么就能源安全而言,上海合作组织则对中国整体的发展具有直接的战略意义。

目前中国企业的海外能源开发主要面向五个方向:中东,中亚-西伯利亚,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非洲,拉丁美洲。中亚和西伯利亚在中国海外能源发展战略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首先是因为中亚和西伯利亚在上述五个方向中具有独一无二的地理优势:其油气资源无需通过海洋,而可以经过陆地到达中国。这无疑具有重要的能源安全战略意义。其次,也是因为该地区极其丰富的油气足以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满足中国的能源需求。再次,中亚和西伯利亚能源开发最需要的就是资金和技术,而中国拥有超过5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大型能源企业不仅资金雄厚,而且已具备较先进的能源开发和加工技术,这都为中国参与中亚和西伯利亚的能源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

    上海合作组织的顺利发展和稳步前进,使中国-中亚-俄罗斯的能源合作开始超越双边合作的局限,步入多边合作的轨道。上海合作组织的这一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有利于为中国-中亚-俄罗斯能源合作提供共同安全保障,排除各类不稳定因素的破坏和干扰;有利于协调上海合作组织内部各方的利益,促成并推进多边能源合作;有利于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制定共同的能源合作规则,以确保能源合作有序、高效地进行。

下面要谈的主要是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以来中国-中亚-俄罗斯能源合作领域里出现的新形势和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能源合作的新发展,与后两点关系比较密切。以能源领域的合作作为促进上海合作组织经贸合作的突破口和重点, 已成为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的共识。在2002年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投资与发展论坛上,能源领域的合作成为探讨的热点。时任中国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现任副总理)的曾培炎在主旨发言中指出,加强能源合作是上海合作组织经济合作的重点领域,也是促进成员国投资与发展的一项主要任务。目前中国与中亚四国和俄罗斯已经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双边能源合作。中国的西部大开发为加强能源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带动合作各方的经济发展。

在这样的有利氛围中,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多边能源合作的发展正呈现出强劲的势头,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能源合作的迅速发展及其对上合组织框架内多边能源合作的推动作用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哈开拓多年,拥有年产油近500万吨的油田。然而,由于没有管道运输,中石油要把在哈生产的石油经铁路运到中国,居然比将在苏丹生产的石油从海路运到中国还要贵,结果只好将石油就地处理。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后,中哈双方在上海合作组织经贸合作的大框架里再次全力推动中哈管线项目。双方首先合力修建从阿特劳至肯基亚克之间那段最短的管道,于20033月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营。2004928,中哈阿塔苏至阿拉山口输油管道正式破土动工,预计200512月竣工。在这同时,中哈正在积极研讨合作修建中哈天然气管道的可行性。20051月,中哈在北京举行首轮谈判,研究了将哈天然气输送到中国西部的具体方案。

中哈能源合作、特别是在修建能源运输管线方面的合作的迅速发展,也正在推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中国-中亚-俄罗斯多边能源合作。20045月,纳扎尔巴耶夫总统访华期间就表示,欢迎俄罗斯利用哈中管道向中国出口石油。哈萨克斯坦希望说服俄罗斯方面采取交换方式供油。哈石油天然气公司总裁乌·卡拉巴林对外界证实,俄罗斯的石油公司对中哈石油管线很有兴趣,特别是在俄西伯利亚作业的石油公司希望通过中哈石油管线向中国出口石油。同时,将来要建设的中哈天然气管道也可延长到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和其他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俄罗斯观察家认为,中哈天然气管道是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向建立消费者和生产者俱乐部迈出的第一步。目前,乌兹别克斯坦等其他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也对通过中哈石油管线和将来要修建的中哈输气管线向中国出口油气表现出了浓厚兴趣。可见,上海合作组织进程为成员国之间的双边能源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而成员国之间双边能源合作的迅速发展又反过来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中国-中亚-俄罗斯之间的多边能源合作。

现在,有关各方还开始进一步探讨将中亚、高加索、乃至中东的油气经中哈管线输送到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的可能性。俄罗斯人士指出,将要建设的中哈天然气管道也可延长到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然后还可与俄罗斯和伊朗的管网相连,形成亚洲输气管网,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的经济协作将推动亚洲的新能源结构。国际观察家们认为,中哈管道不仅可以向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输送哈萨克斯坦开采的油气,还可以输送包括俄罗斯、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塞拜疆等在内的其他中亚、高加索国家的石油天然气,甚至不排除将来输送来自伊朗等中东国家的油气的可能性,从而大大促进中亚地区和东亚地区之间、乃至中东地区和亚太地区之间的能源合作。从这样一个更加广阔的视野看,由于上海合作组织的稳步发展促进了中国-中亚-俄罗斯的能源合作,使之步入长期而又稳定的多边合作轨道,确实为中国海外能源发展战略在中亚-西伯利亚方向的推进和实施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并且还为中国与中东的能源合作另辟陆上运输渠道提供了可能性,这对于中国能源安全的重要战略意义是如何估量也不过分的。

 

上海合作组织实践和理论的示范作用

正是在“上海五国”—上海合作组织进程这样一个光辉实践中,一些新的理论、思维、方针、政策逐步形成了,为中国整体外交战略与和平发展进程提供了一系列成功经验,发挥着重要的示范作用。

首先,这一进程的理论结晶 —“上海精神”已成为中国整体外交战略与和平发展进程的指导性原则之一。“互信”,是指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以诚相待,言而有信,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遵守应尽的国际条约和义务,遵循公认的国际法准则,不人为地以别国为假想敌或迎合某种需要去刻意制造一个敌人;“互利”,是指本国利益和他国利益兼顾,本国安全与他国安全并重,在实现本国安全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和尊重别国的安全,让各国的利益都得到保障,实现利益的共享;“平等”,是指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强弱,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一员,都有享受和平与安宁、保护自己利益的平等权利,反对任何国家谋求霸权,推行强权政治,所有国家应平等相待、互相尊重和互不干涉内政;“协作”,是指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在互信、互利、平等的基础上,通过和平对话与协调消除不安全隐患,预防军事冲突,以协商方式解决争端,促进各个领域的合作。再看后十二个字:“尊重多样文明”,就是承认世界的多样性和文明的多样性,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尊重各国人民的自主选择,强调文明背景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可以而且应该和睦相处。“谋求共同发展”,就是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谋发展,在相互合作中共同繁荣,努力缩小南北差距,妥善解决贫富悬殊问题。

其次,这一进程过程中形成的三个成功的模式对中国的周边外交和全球外交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第一,这一进程首倡以相互信任、裁军与合作安全为内涵的新型睦邻安全模式。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解决如此漫长而又复杂的边界问题,就是这一模式取得的最为了不起的成就,为中国与其他邻国解决尚未解决的边界问题,如中印边界问题、南沙群岛问题、中日钓鱼岛争端等,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第二,这一进程构建了由中俄两国始创的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模式。中--中亚关系便是这样一种亲密而又不结盟的伙伴关系,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中国与欧盟国家的关系,中国与非洲联盟和阿拉伯联盟国家的关系,等等,也都在向这个方向发展。中国提出的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便是吸取了这一成功经验及其他一些成功实践而逐步形成的。

第三,这一进程创立了以大小国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文化互补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这一模式不但坚持在经济上互利协作,而且强调文化上要交流互补。它为中国奉行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为中国与世界上许多国家加强区域和跨区域合作、建立各种形式的双边或多边自由贸易区提供了成功实践和新鲜经验。

再次,“上海五国”-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功实践也标志着中国外交从传统的双边关系模式发展到了一种新的多边型外交模式。许多观察家都认为,在“上海五国”- 上海合作组织进程出现之前,中国在处理与其它国关系时,特别是在解决相关争端时,大都通过双边渠道,而不愿走多边渠道, 但随着“上海五国”- 上海合作组织进程的顺利发展,中国开始越来越多地参与多边进程,进而开始主动地推进、乃至发起这样的多边进程。如:积极参与东盟地区论坛,中国、日本、韩国与东盟的“10+3” 机制,中国、日本、韩国首脑会晤机制;积极推动中国与东盟的“10+1”机制,努力促成东亚首脑会议;发起并主持关于朝鲜半岛核问题的六方会谈,等等。进入21世纪,不仅在周边的多边外交舞台上,而且在全球的多边外交舞台上,中国都已成为最活跃的,最富建设性的角色之一。

最后,这一进程也为中国走和平发展之路提供了许多新的理论和思维。它体现了新型安全观,突出单个国家的安全与地区乃至全球安全紧密相连。它体现了新的国家关系理念,强调互信与平等原则。它体现了新的共处原则,宏扬相互尊重和和睦共处的精神。它体现了新的发展观,主张走公平互惠和共同发展的道路。如其新发展观的基本思想就是:以平等、公平和互利互惠的原则,在经济全球化中实现共赢共荣。第一是强调平等和公平,第二是突出互利和互惠,第三是以共赢共荣为目的。这不仅为中国的外交工作,而且为中国走和平发展之路过程中要做的其它方方面面的工作提供了十分宝贵的新理论和新思维。

需要指出,上海合作组织虽取得了许多成果和经验,但仍处于发展过程中,还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上海合作组织进程过去是、现在是、未来将仍然是中国外交、乃至和平发展大战略在实践和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取之不竭的宝库。

 

   

本文获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三届(2005年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上海市第六届邓小平理论和宣传优秀成果论文。